我該從哪開始說起這個故事呢?
去新加坡度周末的前幾天,我翻著手上的旅遊書,看到書中介紹當地著名的餐廳,其中的一家「三盅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跟先生說:「書上介紹了石燕家的餐廳。」然後石燕的身影便一直縈繞在我腦中。
我和石燕之間久未連繫,這也讓我猶豫著此行要不要打擾她,畢竟我到新加坡不過兩晚。出發前夕,我按捺不住,在泛黃的電話簿中找到了她的手機和住家電話。試打了手機,電話順利接通,一個女聲說著哈囉,我有點激動地喊出她的名字,並清楚地報出自己的名字;對方用英文回說她不知道我在講什麼。我不死心地又撥打她家電話,號碼也不對,於是我轉打國際台,請他們幫忙查。幾番輾轉,我終於打通她家的電話,接聽的外傭說她不在家,我在當晚的深夜終於和石燕通上電話,我們簡短交代了各自這幾年的狀況,光是這樣就說了半小時。石燕說她在我抵達的周末有點抽不出身,但她會設法在周日晚上和我見面,帶我去他們的餐館晚餐。
石燕原不算是我自己的朋友,她是得年四十三歲的馬華著名女作家商晚筠(原名黃綠綠,朋友都叫她綠綠)生前在新加坡廣播局的同事和摯友,而我可算是商晚筠在台灣的好友。一九九五年,在新加坡工作不甚開心的商晚筠決心離開當地,孑身回到家鄉馬來西亞吉打州的華玲小鎮專心寫作長篇小說《跳蚤》,準備參加第一屆時報百萬小說徵獎。商晚筠從年輕時一直為氣喘所困,健康不佳,五月她借宿在吉隆坡──我們共同的好友──著名作家永樂多斯家中時,夜裡病發,送醫後,逾月因其他病併發,在醫院過世。
當時,在吉隆坡的永樂多斯如何協助商晚筠的後事,為免觸及傷慟,我們日後從未談及。而在台灣報社任職的我,當下寫了一篇〈你會來道別嗎?〉文章刊載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十八日的《聯合報‧副刊》,傷悼商晚筠這位馬華優秀小說家孤獨的靈魂;再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於《中國時報‧副刊》發表一篇〈石蓮〉,敘述商晚筠過世後,她傷心過度的知己湯石燕在丈夫的陪同下,從新加坡飛到台北,希望我們幫忙引介,出版沒寫完的《眺蚤》遺稿。因為是部殘稿,當時並沒有機會出版。那是我初次見到石燕,當時只感覺她神情凝重。
過後,我前去馬來西亞參加一項「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研討會,發表一篇〈論商晚筠小說的女性〉。會議結束後,我和先生轉往新加坡兩天,我在當地第二次見到石燕,並到他們剛開的餐廳用餐。當我們要回台時,石燕夫婦特地帶了兩個孩子到機場送行,並在送我的胡姬花束中夾帶三小片石蓮葉,那是商晚筠從北馬家中帶到新加坡的。
經過了漫長的時光,商晚筠喜愛的石蓮已盤據我家窗台,呈現出一片繁花盛開的景致。
石燕依約到我下塌的飯店大廳接我,乍見之下,我有點驚豔,過往俏麗短髮的她,如今留著及腰的直髮,增添幾分柔麗;她的身材保養得宜,完全看不出實際年紀;讓我印象深刻的愁容不復,取而代之的,是不時的盈盈淺笑。
「石燕,好久不見。」我上前和她握著手。
「你有十八年沒到新加坡了!」石燕篤定的說,她表示上一次見到我時,還沒懷第三個孩子,而今這個小女兒已箖十七歲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