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有個朋友最近為了她就讀國一的兒子在學校被同學欺侮的事而煩惱,她說:「我兒子在小五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那時我請導師協助處理,老師約談了那位欺侮我兒子的同學,並給予嚴厲的懲罰後,才制止那位同學的暴力行為!」沒想到,事隔兩年,同樣的事又發生了,而且是發生在孩子剛入學的時候,她很擔心孩子才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就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影響孩子在校讀書的心情以及他的人際關係。
學校導師依慣例約談了朋友的兒子,這位導師十分用心,利用好幾天的午休時間與朋友的兒子進行心理輔導,進而實際了解他所面臨的狀況,以提供適宜的協助。
從孩子的口中,老師這才發現,原來,他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原因在於「他與同學的相處模式」。朋友的兒子對每個同學都很好,即便同學打他或罵他,都一笑置之,一點都不生氣,久而久之,同學就習慣拿他當出氣筒。剛開始他不覺得怎麼樣,但後來同學欺侮他的行為愈來愈過分,除了經常打他之外,還把他的早餐丟在地上,或不讓他寫功課;最後,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只好向母親求救,母親這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學校導師進一步發現,這孩子凡事忍讓的行為模式和他的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孩子說:「小的時候我和妹妹一起玩耍時,妹妹每次打我,我都不能還手,因為如果我打妹妹,妹妹一哭,爸爸就會處罰我。我記得從那時候開始,很多事情我都會學習忍耐。記得我讀中班時,因為我認得字,所以小班的小朋友都叫我念故事書給他們聽。剛開始念故事還滿有趣的,可是念了一段時間後覺得很累,很想休息;但他們還是一直吵著要我念故事書,我一直忍耐,一直努力念著故事書。可是,到最後我再也忍不住了,便生氣地對他們大叫:『你們煩死了,你們不會自己看書嗎?』結果,那一群小班的小朋友被我嚇哭了,而我也因此被老師處罰。從那時候開始,我變得更會壓抑自己,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安全,比較不會被處罰。」
很多時候,父母在處理手足間的相處問題時,經常會以:「大的要讓小的」這樣的方式要求大孩子凡事都要退讓,這種不公平的處理方式不僅會讓年紀較小的孩子有恃無恐,仗著「我的年紀比你小,所以你要讓我」的錯誤觀念和別人相處;而年紀較大的孩子也會因為過於壓抑而造成心理的創傷及心靈的恐懼。
這些成長中的記憶,除了讓他有個不愉快的童年回憶之外,最大的影響是,它形塑了孩子的觀念及行為,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不管是忍讓的一方或是受到禮讓的一方,這樣的相處模式都不是合宜的,且很可能因此為孩子帶來許多人際上的困擾及傷害!
當手足間出現紛爭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學著自己處理,或是以「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場協助孩子解決爭執。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真正化解紛爭,而且還能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看見父母處理事情的公正性,進而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去學習與手足間合宜的相處之道!
心情小語:公正地處理手足間發生的爭執,能讓孩子學會與別人合宜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