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項新的調查統計指出,台灣地區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數逐年增加,而由於外在環境的結構性限制,該種現象當只會加速惡化,因此,「慢性疲勞症候群」已成為一種集體意涵的社會現象,的確是須更深層的思考。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指出現類似感冒的頭疾、喉嚨痛、微燒、肌肉痠、失眠、休息睡覺後還是很累、回家就不想動及活動力減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等症狀的總和,並持續半年以上,這種現象主要是來自職場或生活過度勞累,如果掉以輕心並不加防範的話,有可能演變成腦血管、心臟病等急性發作的過勞猝死,因此探究如何從長期過勞、慢性疲勞演變成急性猝死之間的關係,藉以找出可能的對應措施,才是正確看待「慢性疲勞症候群」現象的態度。
深究來看,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預期會出現的文明疾病,並且加劇成不可忽視的身心狀況,畢竟,扣緊環境的脈絡,「慢性疲勞症候群」只是外在的表癥,職場的生存競爭及生活壓力,所扮演的緊迫盯人推力,才是問題的關鍵,家庭生計的主要負擔者,即使是明知道一旦身體垮了,家庭就可能會崩裂瓦解,卻只能仿如馬前卒般無奈地不斷匍匐前進。
要改善這種現象,除了對個人進行道德勸說,並強化休憩調整及放鬆自己等的身心健康自主管理外,從職業駕駛、重體力工作、輪班人員、工時長者、精密作業、高危害等六大類勞工,成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高危險群的事實,點明職場體系的制度改革,如勞動環境、工作條件、薪資水準、福利待遇及經濟安全等,更顯必要與迫切。
此外,「慢性疲勞症候群」從好發的高危險群散布到低危險群,更顯示建構綜合壓力、憂鬱及慢性疲勞量表等分級與動態的身心狀況評量機制,和專業支持服務網絡的重要性。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慢性疲勞症候群」因糾結著角色緊張、衝突及對立,已蛻變成一個跨年齡、階級及性別的事實,如有升學壓力的學子、業績好壞的高階主管及扮演多重角色的職業女性,因此從小培養情緒知能、壓力管理,應有助緩和、平衡生活的諸多壓力。
「當你無法改變結構時,唯有改變自己心念」,也就是說,希望擁有嶄新且健康的「樂活」(LOHAS),必須全面改造價值觀念、認知態度、行為模式及工作型態等,才能緩衝與減少慢性疲勞症候群。
王順民(北縣新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