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任祥(右)與母親顧正秋(中)、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左)。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傳家》作者姚任祥用文字、影像與生活,紀錄下好好過日子的生活祕笈。她花了七年的時間,用二十七萬字溫柔的叮嚀,以及上山下海唯美展現的視覺圖片,將中華文化的美麗與驕傲、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以及她與上一代父母親,和下一代兒女之間親密傳承的點滴,收錄成這套字裡行間充滿情感的幸福寶典。
這套生活百科巨著,以贊助法鼓大學成就公益大願為前題,繼繁體募款版為法鼓大學募集到新台幣七千兩百萬元,以及簡體大陸版暢銷十三萬套後,信誼基金會以全新完整修定繁體普及版獻給讀者,讓華人日常生活文化精萃可以普及化,落實到每一個家庭的生活運用。
給孩子的智慧行囊
作者姚任祥,是京劇名伶顧正秋和前財政部長任顯群的小女兒,她是名建築師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個孩子的媽媽。故事從當年姚任祥的大女兒準備離家去美國上大學時,一路上她不斷心焦的叮嚀女兒,驚覺滿腔思緒說也說不完,於是發願做起這場傳家大夢,懷著文化研究及保存的精神,鉅細靡遺彙整中華文化資產,要把中國人生活中的美與智慧、快樂的、美麗的、正面的事物傳承下去。
姚任祥從女兒、妻子、母親的三重角度,串連全套書的內容架構,書中「齊家心語」單元裡更充滿了媽媽的叮嚀與夫妻、親子、家人的親情與智慧。這套《傳家》的幸福寶典,每季以六個單元呈現,包括「氣氛生活」、「歲時節慶」、「以食為天」、「匠心手藝」、「齊家心語」、「生活札記」等,不僅鋪陳中國人的生活經驗與生活哲學,也具體呈現「家」在人類生活中的深刻奧義,展現日常生活的中國文化精萃。姚任祥以一個人的力量,完成了文化研究保存機構該做的事,她描繪了一張生活地圖,讓孩子認識自己文化中的獨特養分,也傳遞了孩子們「不可忘本」的信念,要讓中華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遇見生活中的美好
台灣這些年來,不能說不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但怎麼看,大家的日子還是過得太單薄,或者可以說不太會過日子吧。現在,很多的媽媽們幾乎從來不在家做一頓飯,有的甚且連早餐都是拿錢打發孩子的。學校裡,老師都知道「生活即教育」,但我們教孩子知識,卻不教孩子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太陽升起又落下,日子都是一個樣。光是一個吃飯,現在最夯的,不是街頭到處都是的速食和便當,就是吃到太飽的「吃到飽」和「自助餐」。匆匆忙忙的,大多食不知味的。」
我對任祥和她的書都是一見鍾情,她因為印刷裝幀的事找到我,是老天爺送給我的一個禮物,讓我有緣認識一位奇女子,也讓我有緣和這份美好相遇。《傳家》書裡書外透著的是,姚任祥對家和家人的濃情蜜意,春、夏、秋、冬,隨著一年的節氣,任祥分享給我們可以好好過日子的生活祕笈。
在《傳家》裡,我們看見一個家庭的教養,看見大中華的文化傳統,也看見台灣的風土和在地的生活。在《傳家》裡,一口蜜餞、一塊花布、一個菜圃、一個祝福,都引領著我們重新看見生活中點滴的美好,有滋有味,有思有感,知道幸福不在天邊,而在尋常每一天的日子裡。信誼基金會以幼兒的幸福出發,以家庭幸福為根本,希望給孩子與家人一個真真實實生活、簡單過日子的幸福主張。這套《傳家》幸福寶典,不僅發揚信誼一貫的教育主張—在生活中學習,更可以幫助親子在四季生活中,積累屬於每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與文化。
《傳家》傳到每一家
姚任祥眼中的母親顧正秋,從戲劇及師長那裡學到嚴謹的紀律,但是從不說一聲苦,自自然然化為血肉和生命,而且至今謹守不違。她憶道:「我母親是走路出聲都要罰跪的,她以前受梅蘭芳的訓練,連咳嗽都要忍,自己到沒人的地方再咳。他們在乎禮節到這種地步,對我來說是很壓抑的,對於不好的習慣,她比別人媽媽都嚴格。」
深受母親傳統教養方式影響,姚任祥也以自己的方式教養受美式教育的三個孩子,希望他們要謹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書中蘊含著身為兒女,與上一代的感恩對話;身為母親,與兒女的教育對話;身為妻子,與先生的愛情對話。她寫信給兒子、給女兒,和他們溝通,也寫先生、寫公公婆婆、寫母親。她為孩子們整理了中國歷史、書畫、待人接物的禮儀、格言……等,《傳家》要獻給每一位子女,為自己擁有的珍貴血液而驕傲;《傳家》讓我們精緻生活不再只是博物館的展覽,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傳家,傳遞生活智慧,母親節給全家一份最珍貴的禮物,一起經營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