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麼好的地方-- 花蓮光復鄉.大和社區 文與圖/大和社區林高帆 |2013.05.12 語音朗讀 304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大和社區林高帆 花蓮好大,是台灣面積最大的縣,除了一些知名「景點」,其實花蓮的風土人水都與一山之隔的台灣西部有許多的不同。比如位居花東縱谷中段的光復鄉,遊客的印象多是「順路經過」時去糖廠吃個冰,然後繼續上路。 殊不知,光復鄉有個全台最大的阿美族部落,甚至還有一個靜靜存在著的蔗工村。大半輩子為糖廠付出的老蔗工們,多半年事已高,這些「移動博物館」們,記述著台灣東部糖業發展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大和」是這個社區的名字。正式建村於日治時期,是一個非官辦的移民村,因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大和工場」成立,需要大量勞動人力,因此吸引來自各地的移民進駐,逐漸聚集成村。包括日本人,及台南州的虎尾、新營、台北州的宜蘭以及新竹州與阿猴(今屏東)等漢人,甚至是大陸沿海一帶的漢人(唐山人),從各地長途跋涉來到後山的糖廠做「會社工」(即糖廠原料生產的甘蔗工人)。 現今所稱的大和社區,通常指的是「大豐」及「大富」二村。大富村曾在台灣糖業出口的全盛時期,一度發展成一條車水馬龍的街衢,二村人口合計曾高達六、七千人;不到兩百米長的「店仔街」就有七家冰店、四間西藥房、一間中藥店、四間食堂、四家裁縫店、三間酒家,還有數家碾米廠、戲院、旅館、照相館、鐘錶店、裁縫店等,可見當時「大和」地區的熱鬧繁華。 然而,在經濟轉型之後,村莊也逐漸沒落。民國九十一年,花蓮糖廠正式停爐,一步步轉型為觀光糖廠。很快地,青壯人口外流、社區人口結構高齡化、發展停滯。 糖廠可以階段性轉型、蔗田可以變森林,社區居民也努力地想找尋出路。趁著花蓮無毒農業的推展,農民陸續轉型為有機生產方式,社區曾發展出蝴蝶園、螳螂館、苦花魚場等環境教育組織,在地特色餐飲則有「彭記擂茶」、「蔗工的厝」,以及由在地公益組織——啄木鳥協會所經營的「啄木鳥的花園」咖啡館等。 社區發展組織推動社區朝「有機村」、「低碳村」方向發展,而一輩子種甘蔗、砍甘蔗的會社工們,乾脆就來作「手工有機蔗糖」,以甘蔗及蔗糖為中心,發展蔗糖伴手禮、蔗葉小童玩,以及相關加工食品,而林務局也不斷邀請社區共同管理與利用占地千頃的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結合蔗糖文化、林業文化,共同發展生態旅遊。 社區目前已通過有機驗證的農場有二,分別為農友吳展治先生的「豐耕」與前村長簡水田先生的「村田」有機農場,主要作物包括了稻米(紅、白、紫三色糯米及蓬萊米等)、黃豆、甘藷、野菜及甘蔗等。而社區內有很多阿公阿嬤級的老人家,閒來無事都將自己的菜園,整理得像花園般精緻,這些菜都是要種給家人以及朋友吃的,有剩餘,才加減賣一點。 社區內的「最高學府」──大富國小,也特別重視與社區的連結,去年由農糧署東區分署輔導辦理「深度米食推廣.學童種稻體驗教育」計畫,固定每周三早上由師長帶領五十多位小農夫至大豐村吳展治的田裡,從插秧、補植、除草、施肥、蟲害觀察等實地體驗;另外,學校也邀請花蓮農業改良場的專家到校推展稻米的認識課程。希望小朋友們在體驗了農人的辛勞之後,能夠更加珍惜食物,並發揚傳統農家精神及保存傳統農業文化。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我們期望大家為了彼此、為了下一個世代,也為了其他一起生活著的所有物種的和諧共存,以實際行動來了解社區、支持社區,來大和,大「豐」大「富」您的生命。 前一篇文章 有機村綠色專題--樂活天堂 桃園大溪.義和休閒農村 下一篇文章 回溫那淡出又淡入的美好記憶 玉兔鉛筆學校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3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4【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扮熊人偶太可愛 防熊宣導片失焦2025.10.2908終結350年傳統 英刑事庭律師免戴假髮2025.10.2909搭滑板從22樓躍下 時速飆破百公里2025.10.2910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森活日誌】欒樹紅了【綠手指筆記】小花犀角 見證防疫小確幸【植感時光】花色流轉 驚豔重瓣木芙蓉【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白色墨水】喜色忘形的藝想世界【植然日常】朱牆石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