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二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新加坡飄著春雨,海皇大廈周圍警方重重封鎖戒備。四樓會議廳內,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一起步入會場,雙方就定位後,同時站起身來,相視一笑,伸手將對方的手緊緊握住,在全球媒體的注目下連握了四次。那是兩岸政府分治四十四年來首度公開接觸。那一刻,瞬間成為永恆。
之所以選擇海皇大廈作為會談場地,前新加坡代表陳毓駒在《交流》雜誌中透露,除了看中其地點僻靜、保全嚴密外,關鍵是海皇大廈是新加坡企業「海皇輪船公司」的總部大廈,「新加坡政府不希望會談場地太具政治色彩」。
辜汪新加坡會談開創許多新形式,包括兩岸談判形式、如何舉行預備會議、談判團隊人選、簽署文件如何發表等,都可在辜汪會談中找到答案。海基會前秘書長邱進益表示:「兩岸所有談判協商的框架格局,都是由辜汪會談開始的,非常具有開創性。」
邱進益回憶,雙方講求「對等」的學問很大。兩岸談判雙方一定在長桌兩邊對坐。談判開始前,辜汪兩老必先起立,伸手隔桌互握,掛滿笑容面向一端,再面向另一端攝影機,就是呈現出兩岸對等畫面。
再如簽約儀式,任何協議文本都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兩種版本。文本上旳日期只有月和日,沒有年,便於各自填上民國和西元。依照中國傳統,座位以右為尊,為求對等,我方堅持辜汪兩老必須在簽約的過程中互換座位,連這點小細節都不放過。
在當時海皇大廈的場外,有民進黨十多位立委和國代組成「反對國共統一會談宣達團」,由施明德擔任總領隊表達意見。這個抗議場面,也成為後來兩岸會談常見的一幕影像。
事實上,辜汪新加坡會談得以促成,其背後有兩岸最高當局的密使溝通,作為關鍵的推動力量。根據後來披露的相關資料證實,當年李登輝辦公室與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辦公室分別派員,在香港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寓所密會,雙方談好讓兩岸協商正式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