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喜歡攀附權貴,他習慣在前往拜訪對方前,探知對方的喜好。
有一次,他得知當地縣官正在鑽研孔子的《春秋》,而解釋《春秋》的有三家,即《公羊傳》、《穀梁傳》與《左傳》。
他又從親信口中得知縣官平時大多捧讀《公羊傳》,因此登門造訪時,縣官問起他平日閱讀什麼書,他就自信十足地回答:「我只讀《公羊傳》。」
縣官又問他:「那麼是誰殺了陳他呢?」這個人不知陳他是書中人物。以為縣官突然懷疑他涉及命案,急著撇清地回答:「人不是我殺的!」
縣官一聽,知道他並沒讀過《公羊傳》,便故意戲弄地說:「既然人不是你殺的,那麼你說,到底是誰殺的?」
這人見縣官還在追問,嚇得拔腿就跑,邊跑邊說:「我不曾殺過人,也不認識陳他!」
別人見他這副模樣,問他怎麼回事,他喘著大氣說:「剛才縣官問我一樁殺人案,我再也不敢來了。等這樁案子搞清楚後,我再來吧。」
孔子告誡弟子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莊子也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因此,為學不可自欺欺人,才能獲得真知。
做人也應誠實,故事中為了求取名利的愚人,不懂裝懂,難免露出馬腳,鬧出笑話。
知道的就說知道,知道幾分就說知道幾分,不知道的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