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台北市教育局宣布基北區特色招生擬考類PISA題型,引發各界反彈,經過數個月的紛擾,教育局於十七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從來沒說過要考「類PISA」,完全是補習班的操作手法,面對如此的轉變,不僅議員表示「無法接受」,部分家長更痛批這是「一場八個月的騙局」。
從一九九四年啟動「教改」以來,諸如此類的教育政策反覆,其實已經不知凡幾。究其根源,在於台灣的教改運動始終有一股「民粹」力量,用諸如「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打倒升學主義」之類的口號,蠱惑人心,對有良心的教育專業工作者施加壓力,結果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教育決策也顯現出明顯的「反智」特色。
就拿這些的「類PISA」風波來說罷,PISA國際評量計畫原本是在評量十五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等三領域的「學養」(literacy)。我國學生參與此項評量後,最近幾年成績連年下降,教育部某些靠「教改」飛黃騰達的「學官」竟然把literacy這個字翻譯成「素養」,然後無限上綱,把這個概念演繹成「國民素養」,說這樣才「有自己的社會意涵,進而搭配全球化」。他們一方面在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國民素養專案研究辦公室」,一方面推動形形色色的「國民核心素養」研究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也拿著雞毛當令箭,不假思索地發包研究計畫,要求學者研究「國民核心素養的層面與項目」,訂出五花八門的「核心素養指標」,希望能夠將這些指標轉化為「教學目標」,準備作為推動十二年國教時,制訂「課程綱要」的指引。
任何人都不難看出:教育部不面對當前教育水準低落的根本原因,嚴肅思考如何提升教育品質的方法,反倒想用一項「國際評量」來編定課綱,引導教學,這根本是「倒果為因」的作法。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基北區首先傳出明年特色招生要用類PISA的測驗方式,補教業者也如響斯應,開班授徒,準備大撈一票,結果竟然演變成為一場「八個月的騙局」!
「教育改革」運動啟動之初,教改派人士所提出的《教改諮議報告書》中有一項極為理性的建議:「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對任何教育政策,先做深入的研究,再正式付諸實施。令人遺憾的是:教改啟動之後,教育部在「民粹教改派」的宰制下,把這項建議置諸腦後,他們在幾個「教改團體」的呼應下,憑自己對「西方先進教育」的浪漫想像,把學生當做白老鼠,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方案,結果不僅把學生和家長整得七葷八素,而且把台灣的教育體制搞得癡肥臃腫,台灣的教育品質也產生了「虛有其表,華而不實」的危機。
二○一一年三月,「國家教育研究院」總算開始掛牌運作。可是,這個教育部的「智庫」卻像是患了「腦性痲痺」一樣,雖然養了一大批研究人員,自己卻不做政策研究,反倒專門在「發包教育研究」。遇到問題,就找一些跟教育部「關係良好」的教授來承包計畫,然後再「大包轉小包」,不斷收集「數據資料」來唬弄外行人,卻永遠說不清楚:教育部的政策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還要多久才能擺脫教育政策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