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林洛瀅大樹報導】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十六日在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上,以「反聞自性—東坡詩的聲音世界」,帶領大眾在蘇東坡的詩中,發現反聞自性的正法眼藏。
蕭麗華提到,《楞嚴經‧耳根圓通章》中記載關觀世音菩薩修行證道方式,許多高僧大德亦因聲音獲得體悟,他也在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的著作中發現,蘇東坡對聲音體察穿越自然聲籟、進入歷史文化中前代詩人的心靈空間,而出自對萬象虛實的體驗與覺醒。
蕭麗華認為,蘇東坡的聲音世界可分為「純寫自然萬籟之聲」、「歷史文化中的迴聲」、「夢寐與覺醒之間的聲音」等三大方向。
蕭麗華指出,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蘊藏多樣層次,像是〈破琴〉與《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有相似之處。
另外,蘇東坡在「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以溪聲比擬佛法,運用廣長舌相、清淨身等佛門名相,蕭麗華認為,從該詩篇的聲音譬喻而言,潺潺溪聲到維摩居士的緘默,顯出有聲與無聲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