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 詩境中的靜謐

陳良吉 |2013.04.17
2061觀看次
字級

在現今瞬息萬變的生活步調中,尋求簡單寧靜的片刻似乎成了一種奢求。

在忙碌工作之後,期望一個絕對寂然無聲的空間,好讓五官能稍作休息,回歸到屬於自己熟悉的生活節奏,卻發現,與外界隔絕的結果,只會讓自己的心神更加徬徨、更顯疲憊。

其實真正的「靜謐」並非隔閡所有感官的「死寂」,而是指「身、心、靈」三者同時達到安恬閒靜的狀態,也就是「身與心」、「心與靈」、「靈與身」同時與外在環境取得靜心和諧的流暢。

這種與大自然萬物冥合的境界,在歷代文學的脈絡中,昭昭可尋,如:晉.陶淵明〈歸園田居〉:「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都是利用詩人注意力的主客轉換,將主體的自己融入自然的節奏,反觀客體的蟬噪、鳥鳴有節奏且秩序的輕響,更備感清新幽靜。

其後如唐朝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唐.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如同陶潛、王籍「寓靜於動」的手法,透過聚焦單純的聲響來襯托山林寂靜。

這種「以動寫靜」的手法,到了王維融和禪意,又展現更富意趣的詩意,其〈題皇甫雲溪別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從聽覺到視覺、再從視覺到若無似有的聽覺,寫意於詩境之外,棲居於遠離紛擾的超然心靈世界。

又如唐.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亦是融和視覺、聽覺化為渾然清靜的心覺意境。

到了宋代王安石〈鍾山即事〉:「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對終無事,一鳥不鳴山更幽。」他刻意逆向操作,試圖營造全然寂靜的詩境,以「一鳥不鳴山更幽」超越了獲得詩人公認「擊節不能已已」的「鳥鳴山更幽」。

但是這樣的表現,反而被認為違反人性、矯揉造作,清顧嗣立《寒廳詩話》即評:「一鳥不鳴山更幽,直是死句。」由此可見,所謂真正的靜謐,不是絕對無聲的索然枯寂,而是與自然結合的清心幽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