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台南市仁德區成功里「厝」社區公園,由居民認養空地自力打造,用拆屋留下的百年老門板、土角磚、祖父蓋房留下的地磚,還有老牛車、三輪車、舊公車站牌等,重新規畫在社區公園內,為居民留下「記憶」。
「這些地磚是祖父蓋房子時留下來的」、「門板及土角、屋瓦是一棟百年老宅拆下的」、「這是嬸婆家的三輪車」、「還有叔公家的牛車」……,成功里長鄭晴而細數社區公園裡的物品,都是居民拆下的舊物,被賦予新生命。
這處社區公園位於成功里成功二街與保生東路交叉路口,占地約二分,原本是遭人亂丟垃圾的地方,鄭晴而取得地主同意,「認養」為社區公園,但未申請政府補助,全部都是社會資源,由法務部社會勞動役、大學生及居民等自力打造。
鄭晴而說,因地上都是廢棄物、碎石子,無法種花,他請兩家建設公司協助挖除,再覆蓋新土,接著請居民捐出家中不要的東西,由於附近屬於台灣人傳統村落,希望打造「台灣古早農村」的感覺。
剛好十三甲有戶人家,要拆掉百年土角厝,鄭晴而將門板、屋瓦及土角(土磚)運到社區公園,重新整理後,營造為社區公園的「大門」,讓土磚在社區公園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