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罷年夜飯後,我跟著堂哥去神明、祖先跟前焚香禮拜,祖先上供完了,各路神佛也不能忘,再取紙錢數疊焚之,這樣的祭祀要一直到年節過完才算一個段落。禮敬神祇後,長輩給小孩子們壓歲錢,接著在泡茶、啃瓜子、吃點心的氤氳茶香中談天說地,守歲迎春。
更晚一些時候,我和父親一路散步去了公園。公園內栽植著各色鮮豔的花朵,紅的、紫的、黃的……一叢一叢地開著,煞是喜氣。順著人行磚道走到最前頭,那兒有處竹木竿子編製的正門,上頭挑著大明角燈,下面花團錦簇的金黃菊花大朵大朵地盛開著,無論是石子小路或是竹造橋墩,處處盡是燈火輝煌,眼下幾個孩子在大庭嬉鬧追逐,燃放爆竹嬉戲。忽然,遠遠地,傳來一聲爆響,「爸!快看,好漂亮的焰火喔——」我順著聲音的來處望去,興奮地叫道,父親也抬頭望向遠方的夜空,只見霹靂啪啦地一系列的紅藍流星及羅馬火焰在空中點燃,接著許多可愛的粉紅色星星和銀色焰火四方散射,金色的圓圈圈不斷地畫亮整個漆黑的夜空……我這才見識了「千樹萬樹、火樹銀花」是何等風光,真是美得令人歎為觀止!
我怔怔地望著遠方煙花燦爛的夜景,忽焉,對圍爐這事,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回見面是一回老。恍惚間,我彷彿看見圍坐桌邊的家人用膳前,仍面紅齒白、談笑風生;轉瞬間,竟在杯觥交錯與來來去去的菜餚中,逐漸老去,待到曲終人散之時,各個早已鬢髮如銀矣。
圍爐,成了人生在世最後的盼望了。
我們圍爐,年年都企望再次見到這些親人,似乎是想依賴著這些還存在的親人,去惦念早已不存在的往事,在廣漠無常的人生中,以珍惜團圓的方式找到生活上的、精神上的支持,彼此相依安慰。
儘管時下大多數人家的物質水平可謂天天過年,有的甚至連祭祖的傳統都省了,乾脆到餐廳吃年夜飯,但是在全家聯絡情誼的前提下,團圓仍是永不過時的原則。
真正懂得圍爐的人,在意的往往不是美食的享受,而是菜餚從口中細細咀嚼之後,散發出食物背後悠遠漫漫的美好滋味。圍爐,不應只是口腹之間短暫的滋味,還是連繫一個人過去至現在的長遠記憶,同時也是綰連著個人與家族命運的深厚歷史。對我來說,圍爐,再也不是年節上固定形式的應酬,而是人與人間漫長情誼的依存憑據。我摸索至二十二歲,才漸漸諳曉個中道理。
圍爐夜,是個傳統又富人情味的可愛節慶,年復一年地感召著羈旅異鄉的遊子,喚醒他們記憶底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驅使孩子們克盡一切困難,都趕著回家吃上一頓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