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右的蓮花印模,象徵佛祖足下的蓮座,左邊魚形印模則比喻年年有餘。
圖/簡榮輝
【本報宜蘭訊】人類原本的宗教祭祀是「人吃什麼,神明就吃什麼」,亞洲人以稻米為主食,發展出不同於西方的獨特米食文化,但是自從發展出祭祀文化後,祭拜鬼神的糕餅開始與人吃的糕點有了區隔,連人們心中的願望,也可以透過糕餅外型,默默地傳達給神明知道。
「蓮花圖形是拜神佛的,蓮藕造型則是祈求多子。」宜蘭餅發明館企畫總監林聖凱表示,過去社會中,雞鴨魚肉都是大戶人家才吃得起的奢侈品,而白米研磨成粉狀後,摻水揉成團狀可以形塑成各種樣貌,因此供桌上有了「粿」與「糕餅」。
粿與糕餅拜完之後還可以拿來當作零嘴吃,因此除了窮苦家庭,有錢人家中也有使用糕餅祭拜的風俗習慣,不過,糕餅多拿來拜好兄弟,有人忌諱,而以前糕餅常壓印中國吉祥四獸「龍、鳳、白虎、玄武」,特別將糕餅稱作「四獸」,至今仍有耆老如此稱呼糕點或零嘴。
林聖凱認為,壓印糕餅形狀、圖案的「餅模」,可說是糕餅文化的代表性物品,因為過去物資缺乏,先民將餅模的四個面都刻上大小不一的模印圖案,物盡其用,因此「餅模」除了濃縮了中國米食演進史,也說明了先民勤儉持家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