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詩人、藝評家、教授、畫家等多重身分的蔣勳,二日在佛光山南台別院講演「拈花微笑—美在生活中」。圖/人間社記者張錦松
【人間社記者薄培琦台南報導】「美,是一種直觀;美,是巨大的包容;美,是生活裡一一完成的。」身兼詩人、藝評家、教授、畫家等多重身分的蔣勳,二日蒞臨佛光山南台別院講演「拈花微笑—美在生活中」。
蔣勳以拈花微笑的典故為引子,詢問住在台南的聽眾,是否曾帶孩子看看小葉欖仁的新綠?是否到過台江邊親自踩踏沙灘,靜聽亙古不變的海潮音?近一千五百位聽眾隨著蔣勳的提問,逐步發現生活中的美。
蔣勳表示,現在孩子的心靈中是否太少美的事物?孩子若說一句夢想的話,大人是否要他別說?他認為,當童心被「美」充滿的時刻,會熱淚盈眶,留下生命中深刻的喜悅。他提出,老師可以把孩子帶到森林,讓他們感受自然的美;他也邀請與會大眾,敞開心懷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
蔣勳說,拈花微笑多麼不容易,回想生命中曾感動我們的微笑,那份美,還原到心靈感受。微笑,也是人類文明的珍寶,在吳哥窟的巴揚寺,微笑的佛像塑在高牆上,讓法國人極度嚮往,看到就想帶走;在法國的博物館,常有人在佛像前微笑,他們驚歎「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安靜的微笑!」
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有多美好?透過幻燈片,蔣勳分享,四十年間監獄都空了,西安發掘出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的墓葬俑群,臉上都帶著微笑;而再早五十年,秦始皇陵的七千尊兵馬俑,沒有一個俑的臉上有微笑,歷史上所有不要擾民的詞彙,都在文景之治時期出現。因此他提醒大家,要珍惜台灣島嶼上的微笑,因為生命是飽滿的,而現在,他最願意記憶的,是母親淡淡的微笑。
在清邁 親見《金剛經》
在泰國的清邁,蔣勳為逝世十周年的父親誦經,當他看到比丘們依序托的行列,如同親眼看見《金剛經》中描述的景象,比丘們穿著南傳袈裟,仿如絳黃色河流蜿蜒。
當此際,他看到自己「耽美」,蟬聲不能複製,夕陽不能複製,雞蛋花淡淡的香、陽光的熱度,這夢幻泡影的記憶卻值得珍藏,因為美,在記憶裡會對抗所有的不美。
清邁森林裡有尊佛像深深吸引蔣勳,他因此拍了許多不同的照片。離開那天,他在最愛的佛像前放了一朵花就走了,緣分如此,世間所有都是如此,拈花微笑像菩提樹的種子,傳遞全世界,因為我們相信,心裡保有信仰才是真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