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是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時的附加產物,所收錄的古籍多達一萬餘種,對每部書的作者、內容、價值、版本都作了概括介紹,具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和實用價值。《總目》的初稿由四庫館臣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名儒所撰寫,其後又經過反覆的修改,方才定稿刊刻,成書的過程頗為複雜。而論及此書,勢必要提到紀昀這個人。
紀昀(一七二四~一八○五年),字曉嵐,一字春帆,河間獻縣人。歷來皆認為《總目》的定本成於紀昀之手。因其既見於清人朱珪、阮元、江藩諸人的記載中,而且在紀氏所撰《紀文達公遺集》、《閱微草堂筆記》等書中,也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近來方有人對此大加質疑,但所論實不足以服人。現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還原《總目》的編纂過程,以此了解紀昀與此書的關係。
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三月,四庫開館之初,便已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的打算。到了是年八月,清高宗在上諭中明確指出:「辦理四庫全書處將《永樂大典》內檢出各書,陸續進呈……而撰述《提要》,粲然可觀,則成於紀昀、陸錫熊之手。」可知總纂紀昀、陸錫熊將館臣所撰的《提要》初稿修改潤色,附在所編校的各書之前,一併進呈清高宗御覽。
紀、陸二人在諸位「協勘總目官」的幫助下,將已進呈及留作存目的各篇《提要》繼續修改,逐步編成《總目》一書。乾隆三十九年七月,高宗在上諭中說:「至現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多至萬餘種。」今日所見的《總目》,收錄《提要》共計一萬零二百餘篇。可見《總目》初稿中的絕大部分,早在此時便已撰寫完成。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二月,高宗在上諭中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現已辦竣呈覽,頗為詳核,所有總纂官紀昀、陸錫熊著交部從優議敘,其協勘查校各員,俱著照例議敘。」此時《總目》已基本編纂完成,參與此事的相關人員也受到了褒獎。
但《總目》的校訂還遠沒有結束,因為《四庫全書》的第一部雖然在次年繕寫完成,但仍有幾十種書尚在趕辦中;此外,在其後的數年中,《四庫全書》曾被反覆抽換與校改 ,《提要》自然也隨之改寫變動。
直到乾隆六十年十一月,《總目》才由武英殿刊刻成書。負責刊刻事宜的曹文埴在奏摺中明確指出:「今經紀昀將底本校勘完竣,隨加緊刊刻畢工。」這是紀昀定稿的明確證據;此外,還有一個旁證:即同為總纂的陸錫熊早在乾隆五十一年九月,便已外放福建學政,自然不可能參與後續的定稿工作。
因此,雖然說陸錫熊與諸位協勘總目官也曾參與了《總目》初稿的修改工作,但《總目》的最終定稿者仍是紀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