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對我們家來說,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時光,家人齊聚、長幼有序地圍坐在飯桌前享用豐盛的一餐,碗筷之間的對話,顯示著此時此刻的心情是緊張、是疲累、是無奈、是興奮,還是滿足,而在這嘈嘈切切的聲音中,阿嬤的吃飯聲是最為寂靜的,因為她坐在圓桌外的方桌,靜默地吃著她的茶泡飯和醬菜素食宴,她如觀世音菩薩般的沈靜,心思細密地用耳朵參與全家人的用餐時段,同時,也為全家人祈福,闔家平安,身體健康。
當我六歲時,阿嬤加入祖先的成員,此後,阿嬤食用的三餐菜色是依照農民曆的節慶來變化,平日三杯溫開水,初一、十五三項素果,過節時十二道菜碗,過年多了年糕、蘿蔔糕。
自從阿嬤離世後,阿公的吃飯聲從清脆響亮變得低沉零落;父親雖一如往昔地快速吞嚥,但變得經常走進廚房,三不五時,對著母親叨念著:「媽在的時候,她都如何如何……」
原本處於兩頭燒的母親,此時,增加了一個替代阿嬤的角色,煮飯時短兵相接的撞擊聲,開飯時有如村婦,大聲呼喊著:「吃飯了~」那時,人在二樓的我與姐妹們,則要像是有如位在山腰上般,大口吸氣、由肚子發音,回應著母親:「知道了~」,然後穿著拖鞋啪嗒啪嗒地下樓吃飯;飯席間,母親此起彼落的夾菜聲、裝湯,唏哩呼嚕地啃食素食料理;吃完飯,我們三個不經事的蘿蔔頭,猜拳「剪刀、石頭、布」,看今天誰洗碗、誰收拾。
此刻,遙坐在月亮上的阿嬤,品嘗家人的吃飯聲,從熱鬧交雜的彈奏到直到一天重頭戲落幕,仍然不發出一丁點聲響。
爾後,冬去春來,一年復一年,阿公追隨阿嬤離去的腳步至今也已二十五年;每當全家團圓吃飯時,我都想對阿嬤說:「親愛的阿嬤,我思念您的吃飯聲,儘管它可能只是一道悄然無聲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