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有效的推動美感教育

漢寶德(總統府資政) |2013.03.25
2101觀看次
字級

老實說,我對國民美感教育的前景已不抱任何希望了。最近聽說教育部在立法委員陳碧涵的催促下,重新考慮美育的推行,並交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提出中長程計畫。這是一線曙光,值得我們等待嗎?經過多次的波折,我實在不敢樂觀。為什麼如此悲觀?

重拾被丟棄了多年的美育,要收實效,需要強大的決心。這樣的工作要有核心人物的領導,有明確的目標,有推動的具體策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支持,才能期待在若干年後得到效果。如果只是一個研究計畫,使用近年來政府習用的方法,先開些研討會,聽聽各界的意見,可以想見其結果必然是眾說紛紜,理不出一個頭緒。至於推行的方法,恐怕更難得到共識了。

我這樣說是因為在為文建會推動生活美學、為教育部辦理藝術生活科的那些年經驗,使我相信沒有明確的目標,不能形成一種內在的動力,即使有了計畫,有了經費,也完成不了什麼。政府推動這樣的計畫有一個先天的困難就是主持人的輪替。而美感教育少了十年八年是看不出成效的。如有一位部長對美育有所了解,有意大力推動,即使箭在弦上,一旦易人,一切立刻改觀,要繼續推動,也必須從頭來。如果沒有首長的熱心督促,只靠紙上的計畫,聽任科級以下的官員去執行,要做出成績來是不可能的。所以如同美育這樣的計畫,必須被視為國家的重要政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長期推行,才有實現之可能。而這一點,在我國政府的現況中是很難做到的。

想有效的推動美育,要怎麼辦呢?

首先教育界要有共識:所謂美感教育,是指視覺美感的素養。談到美,人人都要插一腳,因為美所涉及的範圍非常遼闊。但是如果試圖包羅萬象,在教育上發生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美育不是藝文界互爭地盤的場域。視覺美感之重要在於它的生活性與普及性。這就是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努力推動美育的重點所在。我們每天張開眼睛的那一刻,所看到的一切立刻就產生美感效應,美的潛在力量就會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我們不能輕視形式的美。所謂的外在美並不是膚淺的,因為形式的美也是很深奧的。到故宮參觀的人有多少能為汝窯的盤子感動呢?沒有美感素養的人只喜歡看翠玉白菜。至於目之所及的生活環境更不用說了。

確定了方向之後要有方法。美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施美感教育的老師必須是可以享受美感的人,他們不必是藝術家,卻必須是美的鑑賞家。教育部要推動美感教育,必須先有一套師資培育計畫。這是美育須由教育部執行的主要原因。可是單是師資培育就十分困難。這些老師除了個人有鑑賞能力外,還要有辦法把這種鑑賞力傳授給孩子,使他們養成審美的習慣,成為品性的一部分。

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把過去的錯誤觀念拋開,那就是美術課用學畫來培養美感。自藝術的學習中培養美感有兩個條件,一是專業水準的培育,二是藝術以美的呈現為目的。可是這兩點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都不存在了。不論教育家有何主張,學校教育仍然以升學為目的,美術學科只是聊備一格。何況當代藝術學者早就不主張藝術與美感保持關係。希望自藝術教育課程達到美感培育的目的,無異於緣木求魚。

今天要認真的強化美育,必須為它設計一個獨立的必修課程。這個課程可以稱為美感與生活或生活藝術,其內容應該接近工藝或設計學院的基礎美學課程。在國中以下,可以簡單的工藝製作為內容,高中以上,可以美術設計為內容。這樣的課程在稱職的教師指導下,可以養成美感判斷的能力,逐漸對生活中所見的一切要求美感素質。這是現代社會不可少的生活品味基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