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驚悚的「媽媽嘴」與「醃頭顱」事件躍上新聞媒體後,台灣社會彷彿再也沒有其他重要大事一般,二十四小時輪播的電子新聞媒體,以不可思議的大篇幅,鉅細靡遺地報導並臆測事件發展過程。
非但如此,還罔顧偵查不公開原則,完全不理會「犯罪嫌疑人」在確定犯行以前的基本人權,不僅深入挖掘嫌疑人身家背景,甚至主動建構犯嫌的性格樣貌,試圖將其包裝成某種面目。
前陣子,某電視台兩位政論節目主持人因收視率不佳而下台,政論節目之所以收視率不好,據傳並非太過偏頗特定政黨與替特定議題護航,而是輸給了談怪力亂神的新型態談話性節目,「媽媽嘴」與「醃頭顱」事件正好是新型態談話節目最愛的主題,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電子媒體無不傾全力放大報導,因為誰都不想跟收視率過不去。
也許有人會說,別看那些爛媒體就是了。有媒體識讀能力的人或許可以說不看就不看,並且透過其他管道找到新聞資訊,卻不代表具備公共性質的新聞媒體頻道,可放任自己毫無節制地報導任何它們想報導的新聞;新聞媒體雖是民間企業,卻因產業的特殊性,不能完全以市場導向,而罔顧人民的基本求知權。
如果想遏止特定媒體碰到可炒作的議題就無限上綱的大量報導,最好的方式就是監督,例如:若看到踰越新聞倫理分際的報導,隨即向主管機關投訴,並寫信或打電話到新聞節目的客訴單位表達意見,最在意收視率的媒體,一旦知道大多數民眾並不熱愛如此報導方式,便會識趣調整。
我們應該更認真的監督新聞媒體,不要令其淪為炒作「媽媽嘴」、「醃頭顱」等事件的園地,卻遺忘了更重要的國家重大公共議題的報導與追蹤!
可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