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團體要求海生館將館內目前倖存的鯨鯊標識放流,且不得再引進圈養。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被國際列為「易危」物種的國立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人氣明星「鯨鯊」,因人工飼養環境的侷限,以致體型愈長愈大,尾鰭不斷碰撞缸底礁石,嚴重受傷,國內鯨鯊專家莊守正說:「繼續在池內,必死無疑!」台灣動物研究社等動保團體昨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海生館標識野放,且不得再圈養新幼鯊。
海生館主任李展榮說,這隻鯨鯊因體型大,水缸確實無法容納,已計畫今年野放,但還會再引進新鯊,海生館技正甚至當著動保團體的面說:「鯨鯊深受民眾喜愛,讓海生館『贏了面子和裡子』,未來還是希望能『大的出去、小的進來』。」此話遭與會立委林淑芬痛批海生館在「抓交替」,把易危物種當「搖錢樹」。
動保團體昨天展示在海生館拍攝的鯨鯊影片,水族缸裡的鯨鯊尾鰭潰爛破損,處境堪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根據研究統計,鯨鯊在海中可活到一百六十歲,但在水族館內平均僅能活十六個月。海生館二○○七年野放的鯨鯊,幾乎被養到半死不活才偷偷野放,甚至有漁民通報指出,這隻鯨鯊被野放一個月後,已在台東和屏東交界處死亡。
陳玉敏說,目前在海生館展示的鯨鯊,體型已有六公尺長,卻被關在長三十三公尺、寬二十二公尺、深八至十二公尺的水缸中,只能朝某一固定方向不斷繞轉,以繞一圈五十至八十秒、一天繞轉八小時計算,一天至少要繞三百六十至五百七十六圈,恐造成脊椎變形,形同圈禁。
陳玉敏說,根本解救鯨鯊的方式應該是野放,不要再以教育和展示名義圈養。動保團體認為,3D投影也能展示。
漁業署說,鯨鯊已全面禁補,若要教育研究圈養須經該署同意,由於鯨鯊保育受國際關注,目前正在訂定包括流放在內的嚴格審查標準,在標準沒出來前,不會核准任何圈養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