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民健康局統計發現,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者,經轉介到大腸鏡進一步檢查後,每二人就會發現一人有大腸息肉,每二十二人就有一人確診為大腸癌,顯示早期發現篩檢的重要性。
大腸癌新增人數連續多年位居所有癌症的首位,去年國健局透過公費大腸癌篩檢,共一○三萬人受檢,約七萬人糞便潛血陽性反應,六成五完成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檢出二萬三千七百人大腸息肉,二○○一人得大腸癌。但仍有近四成糞便潛血陽性反應者,未到醫院複檢,讓人擔心。
國健局癌症防治組科長賈淑麗表示,公費大腸癌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對象是五十到六十九歲民眾,先驗糞便,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再轉介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如果發現大腸息肉,即時切除可預防大腸癌,如果發現大腸癌,應轉介治療避免延誤造成遺憾。
局長邱淑媞指出,早期大腸癌無任何症狀,容易延誤就醫,等到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都已到晚期,存活率大減,病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她提醒,常攝取油炸類、醃漬類、燒烤類及肉類加工品等食物,容易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國人平常飲食習慣應掌握「多吃蔬菜、少吃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為主」等原則。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