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是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的傳統技藝與藝術,其範疇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前者含編織、雕刻、陶瓷、金工及其他五類;後者涵蓋民樂、歌謠、說唱、雜技、小戲、大戲與偶戲七大類。
剪紙為傳統工藝美術之一,介於女紅與紙雕之間,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與豐厚的民俗底蘊,最能展示常民文化性格。
在中國大陸,剪紙工藝流布範圍甚廣,藝術風格也因地域民情而有差別,大致上說,北方粗獷純樸、古拙隨意,南方則工細優美、華麗明快。在台灣,剪紙工藝曾因陳輝、王克武、查世杰、史金榮、閔君平、李煥章等名家精研剪紙美學與努力創作,而大放異彩。
李煥章老師投入剪紙藝術五十多年,既精進剪紙技巧、開拓創作面向、深化作品意境,提升民俗工藝的價值,又積極透過各式展演、教學與推廣,為剪紙維繫一線命脈於不墜。我認識李老師於一九七○年代,機緣相當有趣,或邀請他參加基金會策劃的民間劇場、出國表演,或民俗技藝傳承講座…,逐漸成為忘年交。一九九一年,經基金會推薦,李老師獲頒教育部傳統工藝─剪紙「民俗藝術薪傳獎」,他感動地說:「基金會是藝人之家。」
李老師(1925~),山東臨沂人,臨沂自古為剪紙重鎮,他從小耳濡目染,技藝熟練。八歲入私塾二年,熟讀四書五經奠定紮實的國學基礎。十歲時候,父親臨死前交代母親無論如何都要讓獨子繼續求學,母親哭著回應:「就算要飯也要讓孩子讀書!」
一九三九~一九四八年,因戰火的影響,母親含淚忍悲要他逃亡保命,從此成為流亡學生,一路南行,從臨沂、蘇州、南京、澎湖,輾轉到台灣。一九五九年,他爭取到流亡學生復學的機會,獲准參加甄試,進入彰化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就讀,修業一年即分發到台北市西松國小任教。一九六七年,與桃園新屋徐鳳妹結為夫妻,育有二男一女。一九六九年,他任教中正國小,兼任輔導組長,重拾剪紙技藝並運用於輔導工作。
一九七九年,他參加文化復興委員會舉辦的剪紙作品展,從此投入剪紙的社教與展演行列。一九八九年,他從教職退休,全心精研剪紙藝術,多次進出大陸,或返鄉祭祖,尋訪剪紙重鎮,並到故宮、國立歷史博物館蒐集相關文獻,在題材與寓意、剪刻手法、色彩表現、造型與構圖上,逐漸建構出自己的剪紙藝術理論與美學風格。
李老師精研雕龍之術,積極探索傳統與創新的關連性,加上艱辛的生命歷煉、深厚的人文素養與多元藝術的視野,內聚成為一股厚實的創作潛力,讓他從容馳聘於剪紙乾坤,揮灑紙藝萬般風情,例如:〈蘆雁〉、〈茶圖〉、〈八仙慶壽〉、〈關羽讀春秋〉、〈百福駢臻〉、宋徽宗〈穠芳詩〉、《紅樓夢》系列、〈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圖〉八幅、〈鑑真和尚〉系列作品,堪稱是用心於剪、紙之外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在長篇巨幅的作品中,對意象展現、構圖設色與情節安排上相當細心,儼然是一幅幅「敘事圖」,例如:〈關羽讀春秋〉,曹操設計讓關羽與嫂嫂同住一旅館,以坐實亂倫行為,但關羽點燈讀春秋,通宵達旦,關平、周倉隨侍在旁,畫面帶出關羽正義凜然的形象;〈八十七神仙卷〉,張大千曾認為是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的濫觴,畫中以道教故事為題材,描繪眾神朝覲元始天尊的壯觀場面。這幅花了三年、克服重重難關才完成的鉅作(長達五、六公尺),他非常珍惜,視為傳家之寶。
李老師沉潛剪紙藝術五十多年,在剪法、題材、構圖、布局、意境上匠心獨運,脫俗轉精,為「民俗是藝術的土壤」提供具體的案例,而一幅幅典藏版的作品,毋寧證明了剪紙藝術也是作者生命情感的投射與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