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是教育部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之一,已訂出語文(中文及英文)、數學、科學、數位及教養(兼美學)等五大素養;為了解十二年國教實施前後,學生素養能力的變化,教育部將於一○五年和一○六年對高三及五專三年級學生抽測。
計畫主持人之一、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表指出,抽測是想了解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國民素養是否提升,學生所學是否具備全球競爭力。如果學生達不到要求,可能修改課綱、課程或檢討如何融入教學,與升學無關,學生和家長不需恐慌。
柯華葳表示,國民素養經去年公聽會及學者專家討論後,訂出五大項。第一項是語文溝通能力,除了中文,還要會英文;數學能力包括推理和邏輯能力等;在科技日新月異變化下,學生科學知識也要有基本認知;數位能力亦不可或缺;至於教養,也是台灣公民的特質,像是親切、善良,美學屬於教養的一部分。
一○五年是九年一貫課程最後一屆畢業生,一○六年為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第一屆畢業生,這兩年抽測由「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負責,了解十二年國教實施前後學生能力是否不同,之後會移交國教院負責。
她說,檢測素養能力不考紙筆測驗,也不會分科考試,考慮用電腦連線及多媒體,問一個模擬情境問題,請學生提出具體對策,施測日期會避開學測、指考。
柯華葳舉例,台灣是島國,如果發生海嘯,沒有電力,該如何與外國聯繫?事後該如何在髒亂的環境中生存、取得必備的資源?受測者回答時需使用中英文,也要用科學及數位能力。
國民素養跟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有何不同?柯華葳指出,PISA是檢測十五歲學生在數學、閱讀及科學的素養,台灣訂定的國民素養是檢測十八歲年輕人的能力,涵蓋更多。
教育部成立「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由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擔任召集人,台師大副教授李俊仁擔任共同主持人,訂出五大素養。另外也成立教師專業素養研究群,要透過師資培訓,落實素養的教化。
柯華威指出,國民素養白皮書初稿五月會在網站上公布,讓社會大眾參考。
五月中將舉辦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預計九月公布白皮書,明年六月會公布素養指標。歡迎各界上網(http://120.127.234.19)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