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徐陵傳》說:「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亦即說國家有大事都是由徐陵起草的。
此「大手筆」一詞來自「如椽之筆」這個成語,晉朝王珣夢見有人給他一支大筆,粗如屋椽。醒來後就對別人說:「此當有大手筆事。」
不久皇帝死了,所有布告天下的哀冊、諡議,都由王珣起草。所以當時出現「大手筆」並不是國之幸事;緊接著晉以後,南北朝的陳‧徐陵,也是在陳世祖、陳高宗時期,寫一些哀冊、諡議而被稱作「大手筆」。
無疑,哀冊、諡議也是國家的重要文件,必須由一流的文人來寫,所以到了唐朝,文壇領袖自然被稱作「大手筆」了。白居易的〈馮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誥制〉就說:武德開元年間「顏師古、陳叔達、蘇頲稱『大手筆』。」
宋‧人何薳《春渚紀聞》:「雖『大手筆』,不以一時筆快為定,而憚於屢改也。」說的是:就是那些著名文人,也需要修改作品,告誡作文的人,文章不厭百回改。
之後「大手筆」由文章高手演變到繪畫高手,清人宣鼎〈夜雨秋燈錄‧迦陵配〉:「突見墨荷,驚為八大再來人」。說李太守驚歎畫中墨荷如八大山人的作品,便問「誰之『大手筆』?」
接著辦大事、手面闊綽,也都成了「大手筆」。《負曝閑談》說:「又是個大手筆,整把銀子撒出來,毫無吝色!」 可見與原先的「大手筆」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