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富比世》雜誌網站近日刊登文章指出,大陸將在未來十五年內加入像日本這樣的高收入國家俱樂部,但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在政府及經濟層面的管理上做些改善。
文章指出,大陸現正在轉型,把以低薪資出口帶動經濟成長,轉為以內需帶動經濟為主導的中產階級社會,這是艱苦的過程;且大陸的轉型還處於初階。
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衡量,隨著這個進程展開,大陸現已成為中等收入國家。最明顯的證據表現在大陸人口稠密的東部沿海城市,從廣州到北京,人均年收入遠超過一萬二千美元(約新台幣三十五萬六千元),收入較高的人年收入可超過二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七十四萬元)。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駐香港經濟分析師黃益平在他的《中國:超越奇蹟》報告指出,大陸正擺脫過去不平衡、不協調、低效率和無法永續發展的經濟成長模式。
報告說,促使上述變化發生的主要因素,是大陸新興勞動力短缺問題逐漸顯現,導致薪資水準快速提升;這不僅實現從企業到家庭收入的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在當下社會收入不公問題十分嚴重的背景之下,提高家庭的收入公平度。
報告說,大陸還提高科技投資力度,大陸雖還處於中等收入國家,但研發支出規模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目前,大陸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六千美元(約新台幣十七萬八千元),要成為高收入國家還需要把GDP提高一倍。
但黃益平說,若設想大陸經濟年均成長潛力能達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人民幣能以每年百分之三的幅度適度升值,大陸可能在二○二○年前實現躋身高收入國家的目標,並在經濟規模上和美國平起平坐,大陸人均GDP可能達二萬二千美元(約新台幣六十五萬二千元),相當於南韓當前的收入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