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藝術應該回到人間嗎?

執筆人:漢寶德 總統府資政 |2013.02.21
1789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漢寶德 總統府資政

藝術要到哪裡去?去問年輕的美術館長吧!

我偶爾訪問一下美術館。出來陪我的導覽人員,看我一臉嚴肅的表情,大概以為我可以深度欣賞這些前衛作品吧!說來慚愧,我只是以嚴肅的心情,試圖了解這些美術創作者的心意而已。坦白的說,我所了解的是否與他們所想的吻合,我完全沒有信心,也不十分介意。因為環繞在我腦海中的問題一直是前衛藝術的價值。他們這樣認真的創作,這些被一般觀眾視為雜物,被藐視藝術的人譏為垃圾的作品,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呢?

當代藝術早已脫離了人間,進入另一個世界。你可以稱它為心靈的世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觸及的世界。大多數人完全不了解這些作品的意義,卻不能不相信它們的價值,因為藝術是神聖的,沒有人可以否認。這些神秘又神聖的創造物有美術館這樣的殿堂為它們的堡壘。不僅如此,在世界上極為富有的、高品味的階級中,有人在拍賣場上慷慨的出價,創造了世俗的人間無法想像的高貴的指標,使難以了解的藝術品有了難以想像的身價。

自古以來藝術就是屬於上層社會的精神遊戲。可是在那個時代,廣大的民眾沒有擁有藝術品的財力,卻可以了解其意義,可以欣賞其美感。因此中世紀以來,藝術品成為教會所必備的設施。藝術家也通過大眾聚會的教堂為展示其作品的場所。藝術是為大眾而創造,為大眾存在的。文藝復興大師們的作品莫不是向廣大的民眾展開懷抱。這也就是為什麼藝術與宗教密切結合的原因。

到了近世,宗教對俗世生活的影響力漸漸減退之後,美術館逐漸取代教堂,成為藝術與大眾接觸的媒介。開始時,藝術成為貴族的專用品,美術館也是少數人所使用的高貴場所。直到現代,藝術服務於大眾的觀念隨著民主社會的發展,開始為人們所接受,美術館方成為重要的公益機構,志在把藝術品公開,與社會大眾分享。富有的收藏家通過美術館對社會回饋,已經是西方世界逐漸建立的模式。社會大眾視藝術欣賞為提升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門,甚至把藝術代替宗教,尋求精神生活的滿足。

但是誰也沒想到,到了上世紀中葉之後,這種藝術與社會間的和諧關係為藝術家所揚棄了。

藝術界沒有惡意,只是他們每天想的就是創新,就是開拓新的領域。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美術每隔幾年就有一個新派別產生,社會大眾還來不及消化,甚至尚搞不清楚是何名堂,風潮就換方向了。只是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藝術界尚信守一個「美」字,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揮別古人,自創名號,但對於社會上受教育的精英,由於仍在「美」術的範疇內,仍然是可以理解、欣賞的。所以抽象藝術流行了那麼多年,已為知識社會所充分接受,而且融於生活之中。

這樣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情形起了變化。藝術界開始受到思想界的蠱惑,把作品當成社會思想鬥爭的工具,把「美」字清算掉了。這樣一來,美術已不再是視覺藝術,而是某種學說的代言者了。因此新的藝術的流派完全拋棄了形式,已經沒有所謂的繪畫與雕塑,而是不知所云的東西了。藝術家的想像力如脫羈之馬,到處狂奔,世上萬事萬物,只要他們魔棒一指,無不可以為藝術。社會大眾只有目瞪口呆,聽他們的法音,不敢假一辭。

到今天,藝術已經大分為兩類,那些仍然持續看傳統價值的藝術,已被視為通俗藝術,不登大雅之堂;只有另類的「純」藝術,就是創意十足、無人理解的藝術,才可以成為美術館的上賓,受到藝術評論家的尊重。有趣的是,像我這種愛好藝術的人,每聽有新作出現,就會率先去參觀,希望接受它們的滋潤。然而每次看過就不禁自問,藝術這樣完全脫離人間價值,可以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