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繁花與紅葉,唯見水畔茅屋秋暮中,夕月夜海叢林中酘酘茶室的簡樸素淨、超脫俗世,是真正的、隔絕紅塵喧囂的神聖殿堂。茶室原意為「喜愛之屋」。其後,由於各流派宗匠對於茶室的不同見解,而置換成不同的漢字表現。
「數寄屋」這個語彙也有「淨空之屋」或是「數奇之屋」等意思。例如,為了尋覓、醞釀詩趣,而暫宿幾宿的小屋便稱作「喜愛之家」。另外,為了營造美的空間,除了必要之物以外沒有一丁點兒多餘的裝飾,便稱之為「淨空之屋」。為了追求「不完全之崇拜」,因此刻意留下一些餘白、不完整之處,以使想像力能悠遊自在,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稱為「數奇之屋」。
茶道大師將茶室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加以構築,規範了茶道的儀式作法,使茶道臻於完整、成熟的境界。至於茶室的面積大小,則在十五世紀由大名鼎鼎的紹鷗宗匠加以界定。早期的茶室僅只是將普通的客室以屏風區隔出一部分,稱作「圍室」,非獨立建築的茶室。數寄屋由茶室本身、水屋、玄關以及連接玄關與茶室的露地庭園小徑所組成。
建構茶室所使用的材料往往讓人有清貧之感。但不能忽略、遺忘的是,這一切都是藝術上深思熟慮下的結果。即使是一丁點兒的細節,都竭盡了周全的思量,採用最精密的手法,甚至比豪華的宮殿寺院還要更大費周章。建造一間好的茶室,要比普通的宅邸花費更多,因為其細部工程、材料的選擇極為嚴密、講究。
茶室的簡素清淨可說是模仿禪宗寺院的結果。禪宗與其他宗派不同,乃是為了僧侶住所而搭蓋建築。其講堂並不是用來作為誦經參拜的場所,而是禪修行者會合、討論、冥想的道場。在這個空間裡,除了佛壇(中央牆壁的凹所)之外,別無其他裝飾,茶道儀式的基礎便是淵源自禪僧們於菩提達摩像之前,輪流共用一只茶碗飲茶的這個儀式。
正統茶室的大小是四疊半塌塌米,其規範源自於維摩經文中的一節。在這本寓意深長的著作裡,提及馥柯羅摩訶秩多在這個四疊半的小房間裡,迎接、款待文殊師利菩薩及其八萬四千名佛陀弟子的故事。其實,這是立基於一切皆空的理論,來說明真正悟道者之境界的寓言故事。
連接玄關與茶室本身的露地(庭園小徑),正是進行冥想的第一個階段。它意味著達成自我觀照(啟示)之境界的路程。露地隔絕了外界的塵囂喧嘩,為了讓人們在茶室裡能充分咀嚼、體會美的趣味、感受,藉由庭園小徑的漫步,轉換、醞釀成另一種清新的感受與情緒。
在庭徑上漫步的人,於蒼蒼鬱蔭、濛濛薄霧中,踩著散落滿地的松針,跨過零亂卻又充滿著調和之感的庭石,自覆滿青苔的石燈籠旁掠過之際,那種超脫凡俗的意境便會油然而生吧!即使身處煩鬧的城市,卻彷彿漫步在遠離文明喧囂、紅塵俗世的深山幽谷中。
茶室是為了茶人而建構的,而並非有了茶室才有茶人。伴隨著十五世紀禪之個性主義的抬頭,這個傳承久遠的觀念拓展至茶室的面向上,並刻畫出更深的意義內涵。
搭建茶室所使用的平凡材料││覆蓋屋頂的茅草、弱不禁風似的細柱、清瘦的竹樑等等,乍看之下漫不經心之處,總是教人感受到人世的無常。
永恆不變只存在於如此單純的空間、事物當中,它依存於以幽雅的微光來將事物加以理想化的精神之中。唯有在茶室裡,人們才能沉澱心靈,獻身於對美的事物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