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將軍公教人員統統放在一起討論年金多寡的方式,筆者認為過度粗糙。
舉例來說,軍公教人員中有坐辦公室,正常上下班、依國定假日放假的文職人員;亦有如筆者父親一樣的基層員警,平日上班時數為不連貫的十二個小時,春安期間加至十四小時,颱風天災時必定停休待命,幾乎每天都要站在路口吸三、四小時的廢氣指揮交通,若有遊行抗議還可能要睡在馬路上,且一整周沒見到醒著的孩子是常態。
能讓筆者的父親一樣高風險、高勞動、高壓力的軍公教人員,撐過二十多年歲月的,是對退休生活的期望,若是沒有這個誘因,恐怕有不少人無法做到退休,或是放棄擔任這類工作,就像目前很多醫學院學生都捨內外科就醫美一樣。
除了以上制度面的檢討改革外,筆者認為軍公教人員在工作態度上也必須檢討。曾從朋友口中聽過一些對於軍公教人員的抱怨,內容大多是不好好上班,隨性早退、請假、處理自己的私事,導致一般民眾對軍公教有「拿一份薪只出半份力」的觀感。
換而言之,筆者認為人民並非單純不滿軍公教人員拿多少錢,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滿他們拿錢不辦事。
任何團體內都有良與不良的分子,但是不能否認軍公教鐵飯碗、考上就幾乎能幹一輩子的特性,多少會助長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心態,如何抑止這種心態腐化國家機器、造成百姓與公務員對立,需要政府與軍公教人員自身互相監督。
陳璽如(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