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首都邯鄲的老百姓在正月初一這一天,絡繹不絕地進獻鳩給大臣趙簡子,好讓他放生。趙簡子非常高興,一個個的重賞他們。一位門客看在眼裡,便問趙簡子為什麼這麼做?趙簡子說:「我在新春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與慈悲心。」
門客說:「百姓知道你喜歡放生,就爭相去捕捉鳩來給您放生,但有不少鳩卻在被捕中喪命。您如果真的要放生,不如下令禁止百姓捕捉就行了。像現在又捕又放的,您對斑鳩的仁慈是抵償不了您對牠們所造成的災禍。」
上天有好生之德,放生本是長養慈悲心,不忍眾生苦,但許多人看準有人要放生,就想盡辦法大肆捕捉,結果反造成大量生物受害,這種不具智慧的放生,害死的生命反而更多,與愛護動物的本意相悖。
呂氏春秋記載一個故事,商湯一次到野外,看見有人布下四面羅網,並祈禱說:「從天上掉下來的,從地上跑出來的,從天下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網吧!」商湯認為那是一網打盡,於是撤去三面,置其一面也祈求說:「想要往左,就請往左;要往右的就往右;不要命的,就進到這個網吧!」
商湯的是方便救護,也是護生之道。其實真正放生並不是刻意地買賣「放生用動物」,讓原本的慈悲善行反變成殺生;慈悲心最好的展現就是不殺生而護生,也就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就如儒家所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