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可能認為財富、學歷、青春是令人快樂的主因。金錢的確可為我們提供物質上的滿足,但當我們的基本物質獲得滿足後,額外的金錢對提升生命滿足感作用甚小。而觀諸身邊學歷高、智商高的人亦不見得較快樂。
根據調查顯示,憂鬱症病患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春青似乎並不能與快樂畫上等號。
那究竟什麼能使人類快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E. Seligman及Edward Diener發現,快樂程度最大、最小抑鬱徵狀的學生均有共通點,即能投放時間與家人及朋友相處,保持緊密聯繫。
當然,要活得開心除了靠身邊的親友外,自身的思想行為亦很重要。要增加快樂能量,首要任務是好好照顧身體。你也可以試著每天寫下三至五項感到慶幸的事,提醒自己擁有的美好事,不僅可減少生活不足帶來的空虛感,這些美好回憶更會是傷心失落時的調和劑!
還可嘗試多對身邊人表示謝意,你會發覺這不僅令人快樂,自己的情緒也會提升。
此外,應學習原諒,並積極行善;即使一點幫助亦能令你與人建立正面連繫,也使你感受到自身價值。對於你的幫助,別人回報的笑容,是使人快樂的良藥。
Martin E. Seligman則認為,真正的快樂是能夠運用個人所長,投身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因此,運用自己的優點,做有意義的事,這種快樂遠比單單追求物質享樂來得持久,亦更能獲取心靈上的滿足。
若能有效解決難題、駕御壓力,讓人更有把握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也是快樂的因素。
聰明的人何不試試以上的方法,讓您的每一天過的非常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