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創辦唐獎基金會,委託中研院辦理全球學術界獎金最高的研究獎項「唐獎」,每項獎金達新台幣五千萬元。
唐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助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領域卓有貢獻者,因此預計每頒一次獎就要花兩億元。昨天唐獎基金會與中研院舉行簽約儀式,第一屆得獎者將在明年選出。
諾貝爾獎則是一年頒一次,共分經濟、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生醫等六個獎項;每年獎金數額會變動,近年每個獎項約台幣四千多萬元。
尹衍樑捐助三十億元成立唐獎教育基金會,他說,「設立唐獎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夢想之一,」希望鼓勵更多有利於地球、人類的重要研發成就,發揚中華文化,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尹衍樑表示,他非常景仰諾貝爾創立諾貝爾獎,但隨著大環境改變,過去諾貝爾獎未含括的幾個領域日益重要,包括人類近三百年來對環境的迅速破壞,影響環境永續;另外他也提到,能被稱為現代國家不只是談富裕,更重要的是人權。加上發揚中華文化等考量,最後決定設置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領域。
唐獎金額創下目前國際研究獎項最高紀錄,每項領域得主獎金新台幣五千萬元,其中四千萬元獎勵得獎人,一千萬元則為「獎勵研究補助費」,得獎人須用這一千萬元來進行相關的研究及培育人才,須在五年內使用完畢。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唐獎的評選重點「原創性」與「貢獻度」並重,除了有原創性的發現外,還需要對社會有實質貢獻,這也是唐獎與諾貝爾獎評選上最大差異。
他舉例,愛滋病毒的發現者獲得諾貝爾獎,但愛滋病並沒有被解決;唐獎將評斷原創性研究的「影響力」。他期許未來有建立癌症、阿茲海默症治等疾病預防、治療或特殊機制的研究者能獲得唐獎,提升整體人類健康。
翁啟惠強調,唐獎並不是只有華人能得,以建立國際級獎項為目標,「甚至漢學研究,我也希望有外國人得獎。」翁啟惠指出,諾貝爾獎得主也可角逐唐獎。
中研院將在三個月內成立四領域的唐獎委員會,除了國內院士外,也會徵選國際傑出人士擔任委員。評選則參考諾貝爾獎模式,預定五月向全球重要學者、學術機構發出邀請函,請受邀者在九月底前提名候選人,之後由各委員會收集資料、開會討論,預計明年四月底決定最終名單,唐獎基金會將在明年六月十八日公布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