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遠流文化
迷失的蜜源與食草性植栽
關於蜜源與食草性植栽的新聞或是知識,例如毛毛蟲食草植物、蝴蝶蜜源植物、誘鳥植物等等,上網打個關鍵字,一堆相關報導與成功復育案例,或者可以問家中的大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會告訴你戶外教學或是學校網室裡發生的一切。
當小孩子在蝴蝶溫室裡看見漫天蝴蝶的情境,到底是一種什麼教養呢?難道蝴蝶就應該這樣被豢養在手指之間嗎?難道蝴蝶就應該優游在無天敵而且滿屋食草蜜源的網室裡嗎?我總覺得這樣的觀察教養是刻意造作的,終有一天會被小孩拆穿的謊言。
要讓小孩了解的是健康與真相,生機花園展示的就是健康;而真相存在自然的競爭與循環中。
打造一處生機花園,可以試著種些食草性植物來吸引蝴蝶鳥禽,但是刻意種植是一種很狹隘的動機,生機花園不應該只有這麼一點的包容。難道只吸引蝴蝶、鳥禽?那蜻蜓和草蛉呢!難道只有討喜的昆蟲可以來嗎?花錢買來的一些食草蜜源植物,也許會因為環境不適合而全數枯萎,或是蝴蝶喜愛咸豐草的野味,遠大於花錢買來的食草蜜源。
其實,每一種植物就是一種食草,也可能是一種蜜源,不需要太刻意製造食草植物,只要盡可能多種適合的植物就對了。只要多種一款適合的植物,就會誘發一款生態系的發生,要讓生機花園盡可能的蟲滿為患,溢出來的自然會有天敵來汰換。什麼是適合的植物,就是以台灣原生種植物為主,或是以周邊環境已存在的植物為主,再搭配外來種植物來豐富。
以原生樹種為主
搭配外來園藝植栽與草花
原生樹種保有著適應台灣氣候環境的優良基因,它原來就存在於這個島嶼上,也許度過了千萬個年頭的風雨淬鍊,只不過運氣差的碰上了台灣經濟起飛而逐漸稀少。
為何推薦原生樹種的喬木、灌木呢?因為喬灌木的壽命長,長時間存在足以改變環境本質。而原生種喬灌木因為基因與特性原本就適應台灣氣候環境,在自然演替的適應中不會氾濫,所引發的生物鏈關係也適合台灣生物圈,不致引發意外與突兀的物種改變。
近年,外來物種的引進造成氾濫,進而改變生物環境就是因為太強勢太適應,短時間沒有天敵與平衡機制。
有人認為原生樹種生長比較緩慢?我的經驗並非如此,苦楝、無患子、櫸樹、光蠟樹,三至五年即可有一層樓高。不過,我要反問為何要樹長得快呢?生長快速相對扎根不穩、枝幹脆弱、管理麻煩,一些行道樹不就嘗到這些苦果?像黑板樹、菩提樹、羊蹄甲。如果原生樹種的種植從苗栽開始,強風豪雨都不會影響它們的穩固。
原生樹種比較不美觀?我的經驗是美感不同,相較於熱帶環境引進的外來樹種,原生樹種沒有它們常見濃妝艷抹與血盆大口,呈現的是一種比較質樸素雅的美感。
外來種植物不是不好,而是原生樹種會更好,若這個外來種植物已經馴化而沒有氾濫之餘,可以酌量搭配栽種。
因此一個生機花園的喬木、灌木應以原生樹種為主、搭配外來園藝樹種或草花豐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