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琴 全世界只剩他會

 |2013.01.25
1420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自去年開設牛角琴培訓班以來,迄今沒有一個人能堅持下來。」大陸甘肅瑪曲縣文化館館長才讓當知擔心地說,瑪曲牛角琴是藏區最為獨特的樂器,原本僅剩兩位傳承人,缺乏曲譜和牛角琴製作工藝複雜,使該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日前其中一人離世,恐將成為雪域高原上的絕唱。

才讓當知說,牛角琴演奏以五音進行演奏,其音色柔美綿長,演奏時間可長可短,音樂可重複不斷。牛角琴的琴筒用短牛角製作,角長一般為十五公分,將牛角鑿空,以木為弦竿和琴耳,馬尾作琴弦。彈琴時琴音清脆悅耳,主要在「跳歌」時伴奏。

才讓當知說,牛角琴可用其角度和高低部位的不同,演奏出音調齊全的各種聲音。因演奏技法特殊,學牛角琴有特定的訓練要求和演奏方式,難以掌控,因此在瑪曲形成獨立音樂派系,記錄牧民生活。

三十一歲的尕藏丹巴和父親青知布是僅剩的兩位傳人,青知布的琴技在當地小有名氣,常受邀全國各地演出,現已離世。尕藏丹巴說:「父親說這是民族的藝術瑰寶,要不斷傳承下去,希望我能加以創新和演繹。」

尕藏丹巴說,很多藏民慕名前來隨父親學藝,但牛角琴沒有固定的曲譜和標準,需要靜下心來演繹,「可惜有很多人半途而廢。」他十六歲時跟隨父親學琴,目前僅會彈奏〈珠姆擠奶〉、〈黑馬戀鄉〉、〈嗩吶金曲〉和〈尕旦孜布〉四首曲子。他現正跟隨漢族音樂老師學五線譜,已創作一首〈慈祥的阿媽〉,嘗試將牛角琴的古老藝術傳下去。

才讓當知說,該縣正籌建民間老藝人檔案館,用錄音筆和攝影機記錄原生態珍貴的唱腔,翻譯成漢語,整理成譜曲;並計畫將該藝術與學校聯合發展,讓年輕一代接觸這寶貴的民間藝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