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專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進度。有些落落大方,有些害羞怕人,各有各的特色。圖/蘇建忠
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前兩天和朋友聚餐,看她愁眉苦臉,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便問起她最近和孩子互動的狀況。
一講起孩子,心情就變沮喪,沮喪的原因是因為眾人給予的壓力,讓她突然之間不知道要如何教導孩子。
朋友在前年生下孩子後,就辭掉工作全心在家照顧孩子。孩子目前一歲五個月,對任何事物都覺得新鮮有趣!很久沒有看到孫子的婆婆,日前帶了許多朋友到家裡來看孩子,臨走時,婆婆要孫子揮手向大家說再見。只見孩子兩個眼睛專注地盯著眾多客人看,卻不見他把手舉起來向大家說再見。婆婆當時覺得很沒有面子,事後忍不住責怪起媳婦來,問她整天都在教小孩,怎麼孩子連揮手說再見都不會!
長期和孩子相處的朋友非常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不是不會說再見,而是當時孩子的專注力都放在客人身上,每位客人都是陌生臉孔,大家不停對他說話,這對他來說,是件新奇又有趣的事。
當時孩子專心觀察著每位客人的臉部表情、聲音和動作舉止,根本無暇理會大人頻頻催促的「揮手說再見」的指令。當客人都走了之後, 孩子才從容地舉起手,輕輕揮著手說再見。
朋友向婆婆解釋孩子當時沒有說再見的原因,但婆婆卻認為鄰居的孫子才一歲三個月就很會說話,更別說「揮手說再見」這麼簡單的動作,而自己的孫子年紀比他大卻學不會這些動作!她無法理解媳婦說的特殊狀況,一味認為是媳婦沒有教好孩子。除了婆婆的責難之外,當了全職媽媽的朋友發現,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當孩子的能力和同齡的孩子有落差時,便急著訓練孩子,要孩子迎頭趕上。
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會哪些技能」和「不會哪些技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事物有趣?哪些東西新奇?哪些人特別有吸引力?是這些生活中的元素不斷牽引著孩子往學習之路邁進,在任何時間,孩子都有可能因為某些特別有吸引力的事物,而張大眼睛緊盯著不放,那是學習的動力和開端!如果父母把專注點落在和別的孩子比較,要求孩子要迎頭趕上,立刻學會某項技能,這樣做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致,更會因為強迫孩子學習而破壞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知道,不管在工作職場或家庭生活中,當別人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時,心裡的感受是什麼,這樣的比較過程並不會讓我們更加進步,它只會削弱我們學習的意願,有時甚至會減低對自我的信心。如果經過長期學習的我們,都不希望別人拿我們和其他人做比較,那麼,我們怎麼忍心讓才剛開始牙牙學語的小娃兒失去自在學習的機會,而強迫他在比較的世界裡與別人互相競爭。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專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進度,適時的引導和提醒是促進學習的潤滑劑;但過多的壓力和干擾卻是阻礙學習的絆腳石!父母應該以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學習的過程,而不應該拿孩子的學習成果,作為大人之間互相比較的工具。
學習對每個孩子來說,應該是愉悅而美好的;而學習的主導權應該回歸孩子身上,它不屬於任何人,只專屬於每個孩子。
心情小語:父母應該以尊重及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成長中的發展,讓孩子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