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剛結束「一九一九愛走動」的單車環台行程,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這個活動主要是響應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急難家庭救助計畫,透過單車環台的行動,喚起社會的關注,並號召大眾共襄盛舉來資助這個協助弱勢家庭的計畫。
這是我第三年參加這個單車環台的行程,並有幸在今年擔任隊長的職務。三年前我壓根不相信以我的年紀、身材和體能,有辦法完成單車環島的挑戰,結果沒想到,我不但做到,而且一騎就是三年。
這三年的行程中,我們拜訪了許多生活困苦的村落,除了驚訝於他們所面臨的匱乏,也很慶幸能為他們帶來些許的幫助。我相信正是這樣的投入感,支撐我完成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
許多的研究資料顯示,人們最大的快樂感,來自於幫助他人。為了這份最高層次的快樂,人們付出的心力、做出的改變和達到的成果,是超乎想像的。對於真正快樂的追求,往往是我們行動的最大動力。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快樂來源,快樂來源也不會是單一的,而是有多種層次和面向。重點是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能夠找到真正讓我們快樂的因子,才會更專注、更投入,且獲得更美好的結果。
我所談論的理財規畫,也非常強調和前面所說的快樂觀點結合在一起。在我們開始談錢、用錢之前,必須先想清楚快樂的來源是什麼。
我們設定的理財目標,事實上是不能和這些快樂來源分開的;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完成的理財目標,必須代表我們的價值觀和快樂。
有些人可能是希望替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可能是希望對社會有更多的回饋,也有些人可能是追求自己在某些領域的提升。
只有在理財目標和快樂來源一致的情形下,財富的累積才能變成提升快樂的助力。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財規畫是在規畫「人」,而不光只是規畫「錢」而已。如此,理財規畫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真正的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不單只是物質上,還包括心靈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