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公布「大學生國際觀暨領袖統御」問卷調查,答錯的國際事務比率極高,倒是有九成七答對了效力「紐約洋基隊」的我國選手是「王建民」,有教授感嘆,國內大學生的國際觀只有「建仔」。
國際觀的貧乏,該怪誰?媒體是民眾國際觀最具影響力的平台,但打開電視,國內新聞占絕大篇幅,就連影視、八卦都常以跑馬燈或SNG報導,國際新聞播報的比率少得可憐;平面媒體也不遑多讓,震撼國際的要聞,往往被邊緣化被蜻蜓點水似的淡化,而花邊八卦常刻意被放大。
筆者任教的國中學生,不乏對偶像明星的生活點滴瞭如指掌,卻不知道美國總統是小布希;「大長今」的情節對白可倒背如流,不見得知道南韓首都是首爾。這群國中學生不是為學測勤補習,啃英文、作數學、讀背教科書,就是打電動、迷偶像、看電視,他們對國外與國內的事務同樣不關心,所以大學生的國際觀貧乏,不意外。
台灣青少年的成長過程、養成教育,都是升學第一,又缺乏引導他們擴大視野的途徑,怎能怪大學生國際觀貧乏呢?可是令人擔心,國際觀貧乏如何能與國際接軌?又如何能提升個人與國家競爭力?劉瑞玲(南投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