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昨對行政院、農委會提出糾正案,由於對於會致癌的檳榔禁制管理,處理失當,建議應確實建立檳榔銷售稅籍資料,以利衛生署後續研議「檳榔健康捐」相關事宜。
筆者身處檳榔種植面積較大的花蓮縣,而花蓮縣又是口腔癌盛行率及病患比例很高的縣市,成年人嚼檳榔高達超過兩成。
目睹許多同學或青少年朋友,可能受到大人嚼食檳榔習慣的影響,也跟著吃起檳榔,政府實在應該加強宣導檳榔對健康的危害,或是趕緊研議「檳榔健康捐」的課徵,以遏阻嚼食檳榔氾濫。身為家長的大人,能否以身作則禁絕檳榔,我認為是關鍵。
監委引用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台灣約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每年約有五千四百名新診斷口腔癌的個案,因口腔癌死亡者有二千三百人,國人應該重視嚼食檳榔帶來的危害。
我的許多同學,早在小學階段就嚼食檳榔,他們坦言檳榔的供應來源,其實就是親族長輩,看著父母長輩幾乎把檳榔當成了零嘴,從未管制、規範嚼食,自然養成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可見,家長沒有意識到檳榔對身體的危害,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
有些同學雖然減少嚼食檳榔的行為,但問起不嚼食的原因,竟然不是健康的威脅,而是害怕紅唇族「不好看」,既然沒有正確認知,檳榔防制成效就必然不顯著。
學校落實健康教育宣導,正確傳達嚼食檳榔的危害,唯有從小不食用,源頭減少檳榔的需求,才能減少種植生產。顯然衛生、教育單位對於嚼食檳榔是口腔、食道成癌的宣導,應該再加把勁。
李又青(花蓮縣/東華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