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西安法門寺景區運營三年多來,已負債累累。據了解,法門寺景區自二○○九年五月九日對外開放至今,僅能維持盈虧平衡,但是第一期三十二億元的巨額投資回收無期,第二期四十五億資金則籌措無門難以開展。有專家認為,佛教商業化是導致管理方與廟方雙輸的原因。
定位「世界佛都」、繼兵馬俑後「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的法門寺文化景區,二○○七年總體規畫面積九平方公里,分三期建成佛、法、僧三區,一期建設的貸款金額達十五億元,每年利息支出逾億元。法門寺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唐皤曾表示,二○一一年遊客數量大概一百四十萬人,門票收入一億多元,扣除銀行利息、管理費用,基本盈虧持平。
西安文化產業人士岳路平以「二○一二年建設資金平衡計畫」為例,法門寺集團年度收支為九億五千六百萬元,其中景區經營收入僅有一億四千萬元。二○一一年五月,法門寺景區文化產業集團曾與當地政府簽訂二期建設工程項目協議,預計總投資四十五億元,可是在一期項目尚無法盈利的情況下,二期項目已無限期拖延。
有專家認為,除了要面臨「藉佛斂財」的質疑,景區營運時間短,難有高盈利,以致後續建設延期。至於附近的業者則無奈的說:「現在生意反而比建景區之前還差。」對於一再推遲的拆遷,當地居民擔憂多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