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具備了搓揉、書寫、撕剪、燒染……等各種特質,既樸素又親切,會呼吸,有生命。
元智大學兼任講師吳志芬以超過三十年的時間,探索研究紙纖維的奧祕,她的作品主要以「紙」為創作媒材,從早期的剪紙、手造紙,到近年複合媒材以及裝置,在視覺藝術的領域裡,呈現出創作媒材的多元及可能性。
吳志芬說,當她面對空白的紙張時,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期待,「紙」為她無邊無際、思緒亂飛的情懷找到了出口。不過,紙也和其他媒材一樣,有著無法突破的極限。
因此,她在一九八七年,到埔里的台灣棉紙廠學習手抄紙,希望能更精準的掌握紙材特質,使之成為作品重要的一部分。
吳志芬說:「保有纖維特性的紙,如棉紙、麻紙、雲龍紙……本身就是一件作品。藉著這些紙既有的質感,再配合對創作的理念和一些必要的技法,以紙來創作的空間是沒有盡頭的。」
目前吳志芬在「桃園縣美術家薪傳展」所舉行的個展「紙‧想 」,更改變了大家對「紙」的刻板印象,這批作品中呈現了紙的特質與內涵。也看到了何謂「紙性」,例如作品「移動的山林」,運用紙的燒燻特質,呈現出水墨的意境,對全球氣候異常及暖化現象提出省思,讓觀賞者深刻體會到「紙」精采迷人的特質及生命力。
三十年來,吳志芬在創作過程中,有一個信念從未動搖過,她很堅定的表示:「紙,是纖維的奇蹟,更是一種文化,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應該要表現得更精采……。這次展出近三十年不同時期的作品,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類型呈現,對我而言,藝術就是生活,紙,記錄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