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雋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作家哈維契克博士(Dr. William Havlicek)將以新書《梵谷不為人知之旅》(暫譯)(Van Gogh's Untold Journey),作為明年荷蘭籍名畫家梵谷誕辰一百六十年的獻禮。他歷時十五年研究梵谷九百多封信件(其中,提及信仰的信件在近年才被公開),揭露梵谷無私忠誠的真實個性,以「彼此相愛」活出福音的真義。
梵谷(一八五三至一八九○年)出身牧師世家,在衛理公會擔任助理時,牧師安排他在教堂布道,他以「我在世寄居」為第一篇講道詞名,並引述《聖經》詩篇,比喻自己的人生猶如旅行者穿越迢遙人間路,「看似憂愁,卻常喜樂。」這篇布道講章竟成為梵谷一生的預言,也是他信仰的詮釋。此外,梵谷也曾在煤礦區傳教,全力濟助生活艱苦的礦工,實際活出福音,受到礦工的欽佩和尊重,有不少人因此歸主。
梵谷也把宗教熱情、悲天憫人的性格,轉向藝術。在他給弟弟西奧的信上寫著「我覺得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來自於上帝,包括每件作品的內在精神、靈魂和極致的美。」梵谷給藝術家朋友貝納的信上說:「耶穌活得心平氣和,是像偉大的藝術家。」
從梵谷喜歡的藝術家,也可以看出藝術是他宗教情感的延伸。他說,米勒知名作品〈晚禱〉,是真正美好如詩的作品,他甚至以「莊嚴的管風琴」來形容米勒在藝術中的宗教情感。梵谷也深愛畫家林布蘭在畫中彰顯宗教的神聖,讓他看到《聖經》的福音書。
梵谷的畫作顯示他對福音的興趣,其名畫之一的〈星夜〉,創作靈感源自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小說《悲慘世界》。有藝評家指出,《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救贖,而梵谷〈星夜〉中的星星像花般散落,在天地間互動,彷彿天堂行在地上。畫中的星光則表徵梵谷對罪的看法—神的恩典勝過罪的黑暗、內疚和死亡。
晚年愛繪宗教題材
之後,梵谷在精神療養院期間,畫作再度出現宗教主題,如一八九○年臨摹林布蘭的〈拉撒路復活〉,用自己最喜歡、像南方太陽般的鮮明黃色,凸顯耶穌讓拉撒路復活所帶來的新生與力量。
另外,梵谷也藉由幅畫作〈好撒馬利亞人〉,重返信仰的救贖之路,並表達他的領悟:「社會不能遺棄信仰價值,唯有透過上帝之愛,才能獲致社會的更新與拯救。「如果教會有錯,應當是更新教會,而不是厭棄上帝。」
梵谷在臨終前三年,大量繪出以基督為主題的作品,但一九九○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作品展中,梵谷以基督教為主題的作品,卻被留在博物館地下倉庫,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