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是孩子邁向自立的第一步,也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快樂和滿足。圖∕劉學聖
文∕趙文瑜
同事鄰居家有個一歲大的小女娃,每次看到她都是坐在娃娃車裡或是外婆抱著她。有時,外婆會抓著她的衣領,教她走路,不過,大部分時間女娃都是坐著看別人遊玩,很少有「想要到處活動」的欲望。更特別的是,同事很少看到她在地上爬行,每次外婆一將她放在地上,想誘導她爬行時,總換來孩子的嚎啕大哭!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小女娃在八個月還不會爬行時,母親因心急孩子不會爬行,每天下班回來就急著把孩子放到地上,嚴厲要求她練習爬行。在這種氛圍下,孩子每次一被放在地上,要求爬行時,就害怕得哭了起來!
外婆和女兒的做法剛好相反,她見女兒如此嚴格訓練孩子,非常不以為然。她認為爬行的事不用急,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爬,所以總是整天抱著孩子,很少讓孩子有在地上練習的機會。
在這樣兩極化的教育主張下,小女娃到了一歲還不太會爬,原因在於對爬行的恐懼,以及平時很少有練習的機會。細細觀察外婆和小女娃的互動模式,發現孩子偶爾會自行爬到其他地方遊玩,外婆總習慣性地將她抱起,讓她坐在自己身邊,久而久之,小女娃也習慣坐著不動,即使看到許多小朋友快樂地嬉戲,小女娃依然靜坐不動。
「爬行」對孩子的發展占有極大的影響力及好處。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練大小肌肉的發展,及增進其成熟度外;當孩子會爬行後,還能擴大視野和接觸的區域,增加孩子探索和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藉由爬行的練習,刺激大腦內部的連結和發展,對孩子整體性的學習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爬行是孩子邁向自立的第一步,藉由這項技能,他開始練習以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移動位置,朝自己想去的地方前進。這項練習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快樂和滿足。
如果因為過度教導或極力保護而讓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對他的學習之路可真是一大損失。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很多珍貴的學習一旦錯過就無法重來,大人應該在一個平和的氣氛中,討論出一種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讓兩極化的教育主張誤了孩子的學習之路!
心情小語:「過」與「不及」,都會妨礙孩子的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