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然而與眾多的佛教石窟相比,道教石窟在中國卻很少見,位於山西太原西南二十公里的龍山山頂上,大規模元代純道教石窟就是其中之一。為保護這一國寶級文物,龍山道教石窟的保護方案將於明年上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後,即可進行修復。
山西省龍山道教石窟初建於唐代,主窟開鑿於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一二三四至一二三九年),現有九窟,現存造像六十六尊,龕內供奉道教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諸神像,同時也雕刻著全真七子站像,還有八條雲龍、雙鳳藻井、仙鶴、飛天等浮雕圖案。石雕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肅靜、褶皺分明,有明顯的元代風格,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
由於龍山石窟建於砂岩之上,極易受到雨水和強光的侵蝕,目前石窟外表的雕刻幾乎完全脫落,窟內的刻畫也在逐漸風化,部分頭像的表面輪廓已十分模糊。一九九六年,龍山道教石窟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也成立了龍山文物保管所,專門保護龍山地區以石窟為主的文物。
「因為龍山石窟長期暴露在大自然中,外表破壞比較大,窟內的雕像也風化得非常嚴重。」太原市龍山文物保管所所長李繼東表示,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與國外的交流,對石窟的保護已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