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塊石頭疊起來的廖善堂土地公廟,門面寬度不到五十公分,堪稱是溪州里最小的土地公廟。
圖/陳宏睿
【本報台中訊】台中市神岡區溪洲里的土地公廟林立,可是大家都不知到底有多少座土地公廟?半年前里民好奇自組「文化義工隊」,走遍里內每一寸土地普查,結果發現面積僅有三點四平方公里的溪洲里,居然有二十六座土地公廟,平均一百平方公尺,就有一個土地公駐守,里民笑說:「溪州是土地公居住密度最高的社區!」
溪洲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火表示,里內隨處可見土地公廟,有正式的廟宇建築,也有僅三顆石頭的簡陋設計;有的空間大到可以蓋房子,也有小到連籃球都擠不下,可是到底里內有幾間土地廟,每個里民都有不同的答案。
溪州發展協會半年前向中市文化局申請經費,號召三十多位熱心里民展開「查土地公戶口計畫」,他們走過溪州里的十二個鄰,歷經數月的調查,終於把長年住在里內的「鄰居」,給查得一清二楚。義工隊長林煜紘說,義工隊每天會把里內的道路,分門別類,進行任務編組,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把土地廟調查清楚。
文史工作者王鎮炎發現,溪洲里的土地廟多以「石棚式(三顆石頭構成)」的建築方式,是平埔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之一,所以會有廟宇林立的狀況,但也因為此種方式,可能有「石頭小廟」被破壞了,而沒有列入紀錄。
王鎮炎強調,溪洲里不只土地廟多,還包羅萬象,有夫妻檔土地公婆、有雙胞胎土地公兄弟,有三顆石頭構成門面不到五十公分的小廟,也有二百年前就有的古廟,每座土地廟都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講述。
溪州發展協會把相關資料彙整成《眾神眷顧的社區—溪洲土地公之美》,並清楚標示土地公廟位置,想領略土地公宗教之美的民眾,可電洽:(○四)二五六一三○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