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陸台商面臨技術人才召募困難,前教育部長、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昨天在「第一屆兩岸文教產學合作趨勢論壇」上,提出兩岸「訂單式」產學合作機制,由「在陸台企」或「在台陸企」依照個別技術需求,分別向大陸與台灣的大專院校「下訂單」,提供獎學金、實習場所與業界師資,攜手培育「畢業即就業、上班即上手」的人才。
「第一屆兩岸文教產學合作趨勢論壇」,昨天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行,邀請兩岸教育學者專家,與中小學實務工作者共同參與。吳清基以「兩岸訂單式產學合作新架構」發表專題演說時表示,台灣學生在創意創新發明領域表現亮眼,世界七大發明展成績只輸給美國,未來應朝「低人力密集,高知識密集」方向發展。
吳清基強調,技職教育應強調務實致用,讓學生「畢業即就業、上班即上手」。為縮短學用落差,台灣目前已陸續有企業採取「訂單模式」和學校合作,依照企業需求開設「企業專班」,培育出畢業後能直接到企業工作的人才。
他舉例,手機大廠hTC就與龍華科技大學與合作,由龍華科大教授與宏達電高階經理人輪流授課,讓理論與實務與更緊密結合,學生具備的能力符合hTC的專業技術需求。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擴大到兩岸,幫助兩岸人才流通。
吳清基認為,過去民眾經常認為外籍生家長沒有納稅,所以不該給外籍生獎學金,但美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網羅世界各地精英人才,新加坡也提供學費優惠,給願意留在當地工作的學生,台灣應該把門打開,不要白白讓培養出的人才流失。
對此,教育部表示,兩岸招生政策一直都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光是陸生納健保就引發社會強烈反彈,更何況是替大陸培育專業人才,短期間內恐怕沒有辦法鬆綁。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說,吳清基的建議是「很好的idea」,但距離目前兩岸教育政策還有很大一段落差。未來假如台灣社會觀感、政治環境、兩岸關係等都能水到渠成,或許有可能推動類似國內企業與大學合作的產業學院。
但馬湘萍也提到,招收陸生政策一直都不是只有教育部說了算,兩岸合作培育人才,還得經過相關部門研商,短期間內時機尚未成熟。
依照目前規定,無論是台商還是陸資企業,都可以捐款給大學提供獎學金,但如果要進一步變成開設專班,替大陸產業培育人才,教育部不得不審慎規劃,倉促推動恐怕又將引發人民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