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返腳驛站--五堵、汐止 兩岸車站景觀變遷 人文底蘊漸消失

高燈立 |2006.10.22
749觀看次
字級

清光緒年間,台灣在巡撫劉銘傳的現代化硬體建設中,最令人稱頌的莫過於鋪設基隆至大稻埕的鐵路;也因此一北台鐵路,使台灣的產業由人力轉為機械動力,並邁向現代化,也同時讓汐止的礦業家業族興起。

秋日的清晨,大尖山在初升的太陽光映照下,令人覺得神祕,從汐止車站東望,一片黑沉沉的剪影,在汐止進行大量搶建後,掩護了斜四十五度的山坡,讓大尖山腰成為建商建屋的競技場,也讓大尖山開腸剖肚,使這座在日據時期曾經是居台日人心中的聖山,經歲月的遞邅,地貌有所改變。

山中的秀峰瀑布,不再「隆隆叫」,季節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瀑布的水量大為減少,這些年來,可說是經年細水「常」流了。

北五堵的堵南里是基隆市七堵區管轄區,在礦業未沒落前,是煤礦集散場,因產業因素,台鐵在這裡也設了小站,主要以運煤為主。清代這裡是余氏家族聚的聚落地,後來族系分支後,部分遷居汐止老街及茄東路。南邊的與汐止交界,當南下火車穿過五堵隧道後,五堵車站開始進入高架。而此一隧道目前台北縣文化局畫定為三級古蹟保存中。

五堵是汐止淹水最嚴重的地區,這裡也是煤業集散場,鄰近是日據時期台灣龍頭工業「台灣煉鐵廠」所在地。由於基隆河穿起其中,橫亙基隆河的吊橋景觀,至今令老一輩懷念不已。對岸是汐止市鄉長厝,友蚋煤礦從此地運出與五堵銜接,而吊橋下的泥煤更是驚人,時有先民在河裡網羅其中。

昔年,台灣煉鐵主體景觀熱風爐(俗稱鼓風爐)在廖學廣主政汐止時期,花了數百萬元,遷到「運動公園」以作產業紀念景觀,後因人去政息,後續鎮長未依規畫而致腐蝕成廢鐵,人民的血汗錢枉花了。

汐止的天際線,在臨近台北市南港區交界的十三分尾上,竄起三支大煙囪,在不明究柢的情況下,當夕陽西下的剪影效應,真以為是什麼大工廠的煙囪地標;截然不同的是,此一大「煙囪」是住人的。早期,因汐止多雨,這裡就成為晴雨界線,就如中國氣候南北分界在秦嶺是一樣的;凡從基隆南下過了昊天嶺後,從原下著雨的汐止,過了南港隧道大概可以從陰雨天等待晴天了。

被號稱三大煙囪的大樓,在東北季風迎面吹襲下,時為強風,一會兒雲霧,又來一陣雨,彷彿這裡的社區住戶在洗一場天然的SPA。或許,這裡的住戶就因如此,才以高價買進十三分尾的高樓住宅。

從三聖宮(南港仙公廟)山上遠眺大台北,左邊是南港山系,右的是五指山系,極目處是林口台地,而火車軌道筆直的反光線,將台北盆地切分兩半,但現今已不見這樣的景觀,留下煙塵漫天的渾濁地平線。

水返腳,是汐止的舊地名,意即潮水漲至此而復返之意,大正九年改為「汐止」,意即潮汐終止處,從清乾隆初年開墾,至今日已成新興都市,由於商業取代人文,在汐止的火車站水漲船高後(軌道高架後),卻失去了文化質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