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金馬獎落幕,國片獲獎少,讓不少民眾感到失望,有民進黨立委認為金馬獎不應再辦理。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表示,金馬獎專業權威,能「大義滅親」,是台灣的寶貝,應給金馬獎評審掌聲。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天審查文化部預算,金馬獎議題持續延燒。龍應台指出,社會各界若愛台灣電影,就應該給多一點空間。她認為,只要入圍就代表得獎,「不是慘敗」,這次藉由金馬獎把全華人世界的電影聚集到台灣,她看到台灣的創作力量最大。
「不要急,慢慢來!」龍應台認為,在藝術卓越的追求上,一定要先沉澱。對於有立委主張停辦金馬獎,她強調金馬獎是台灣最重要的招牌之一,可稱得上是華文世界的燈塔,如果因為台灣得獎不多就要把燈塔拆下來,「有這樣的事嗎?」
龍應台也說,藉由這次參與,她反而覺得應該給金馬獎和評審更多掌聲,因為金馬獎已建立獨立性與最高專業標準,是華文電影的標竿,且能「大義滅親」,樹立的專業權威讓金馬獎成為台灣的寶貝。台灣的新電影在這次金馬獎中出線,也讓香港、大陸的電影圈驚艷。
她還舉例,諾貝爾獎是瑞典人的寶貝,威尼斯影展是義大利人的寶貝,諾貝爾獎、威尼斯影展的獎項得主也不一定非得是瑞典人與義大利人不可。
龍應台強調,文化部已有全球布局的行動方案,要讓電影扎根。除了培育人才與新電影,還要鼓勵台灣國片進入海外市場,未來將協助電影業者舉辦區域型的影視活動,提高台灣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導演侯孝賢表示,台灣電影沉寂多年,這幾年又再起步,很多東西成熟還要再十年,但如果搞不清楚狀況就批評金馬獎,「電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不要為了政治目的去分解、撕裂,沒有意義。」
侯孝賢說,台灣電影有優勢,像是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創下華語片史上最高票房,也讓香港電影重新反思題材從本土出發的重要性。
侯孝賢認為,香港近幾年面臨電影工作者往大陸移,相對有一定的失落,這時候反而是要從本土出發,而不是去拍符合市場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