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廣東首座江河大壩「過魚通道」近日在清遠市北江支流建成並投入使用。珠江流域近年來因江河大壩建設而導致洄游性漁業資源急劇減少,隨著這個被稱為魚類「生命通道」做法的推廣運用,可望得到較大改觀。
珠江流域幹流、支流已建有上萬座大壩。其中,北江水系清遠境內已建成的攔河壩有十六座。攔河壩使具有溯河洄游習性的魚類,無法通過大壩到上游產卵繁殖,導致天然漁業資源急劇減少。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北江滅絕魚種超過十種。建設「過魚通道」是解決魚類溯河繁殖困難的有效方法,也被稱為魚類的「生命通道」。
率先建成「過魚通道」的清遠市英德西牛航運樞紐大壩,位於北江支流連江。去年四月,廣東省航道局與珠江水產研究所聯合在此建設了廣東首個壩體過魚通道,讓魚兒有了「傳宗接代」的機會。
魚道修建的位置位於水壩○號排汙孔,魚道上下游落差約五公尺,有二個入口,魚道內有休息池(緩衝區),可供魚類上溯暫留休息。過魚通道裝了八個攝影鏡頭,監測魚類通過魚道情況。
目前為止約有四十種魚類順利通過魚道,主要魚類有鯉魚、草魚、赤眼鱒等。高峰時,一天約二千尾魚通過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