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壽險業明年至少要招募三萬名業務大軍,但壽險「行銷人員」,被各縣市勞工局視為「特種行業」,各地勞工局就業服務站長期拒絕與壽險業合辦徵才活動。壽險公會抗議勞工局「歧視」壽險業。
長期以來,不與壽險業合辦「行銷人員」徵才活動,可說是各縣市勞工局的「潛規則」。也有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網站大剌剌表明,不接受保險行銷人力徵才。
例如雲嘉南就業服務中心網站「現場徵才活動作業須知」中,有關「受理對象」就寫明:「屬保險、直銷、圖書、醫療用品等行銷行業等業別者」,鑑於求職者需求與政府行政資源有限,暫不受理。
壽險業者表示,保單行銷,絕對是正當工作,全台從業人數近二十萬人。且今年台灣失業率飆升到百分之四點三三、失業人數四十九萬人。此時,勞工人力的主管機關,還以「有色眼光」歧視壽險行銷人員,對解決失業問題,實在幫倒忙。
壽險公會表示,若向各地勞工局接洽,提供壽險公司「內勤人力」職缺,就不會被拒絕。但壽險業最重要的,就是業務來源,即「保單進件」。保單不會自動成立,要透過業務人員或電話行銷專員招攬;壽險業不解,正當的行銷人員,為何會被視為「特種行業」?
壽險公會表示,有多家壽險公司反應,只要向勞工局申請,要招募「業務行銷或電話行銷人力」。勞工局會以「保險業係屬特殊行業」,並擔心與壽險業合作這些招募案,「將招致社會大眾負面觀感」為由,一律拒絕。有勞工局甚至不准壽險公司參加就業博覽會。
某些壽險公司想進校園徵才,但因表明要招募業務人力,一口氣被十八家大專院校拒絕。學校回覆理由都是,「勞工局說,壽險行銷人員是特種行業,不能進校園徵才。」
以電話行銷人員來看,每天最少要打出一百通電話,被拒絕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點五、成交率僅百分之一點五。傳統保險業務人員,一個月平均成交保單件數也僅五、六張。保險行銷,其實有其高難度,且銷售員都是付出勞力、認真工作,憑什麼認為,保險行銷人員就比較「不高貴」,或如勞工局認為「會帶給社會負面觀感」。
就產值來看,台灣金融業總資產已達五十兆,其中,近三十家壽險公司總資產超過十三兆,占比達四分之一。壽險公司能累積如此堅實資產,就是靠市場近二十萬名業務人員辛勤「賣保單」而來。
明年包括國泰、富邦、南山、新光、三商美邦、台灣人壽及中國人壽等七大公司,合計招募業務人力三萬多人。以電銷業務為主的康健、中國信託人壽等公司,電銷需求也有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