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但是童年時期所受到的創傷,會不會在一個人成年之後,仍繼續影響他(她)呢?或許應該反向思考,如果社會希望改善中、老年人的健康,決策者可能需要更加重視改善兒童的健康和福利。
紐約曼哈頓有一個龍蛇雜處、頹廢落後的社區,四個形影不離的孩子,他們聰明調皮,極愛惡作劇,直到一年夏天,為了飽餐一頓而開了熱狗車老闆一個玩笑。沒想到卻因此導致無法彌補的憾事,他們四人因此被判刑,送進少年監獄,開始慘無人道的虐待生活,所造成的心理陰影,改變了四個人的命運。
出獄後,其中一人當上助理檢察官,一人成為記者,還有兩人成了職業殺手;一次偶然,碰到當年欺負他們的獄卒,童年內心所承受的良心掙扎和心靈傷痛驟然爆發。
影響人類的變數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愛與被愛,一旦愛有所匱乏,人就容易受傷。童年創傷對於成長歷程有重大影響,他們四人身處相同的環境,但在生涯的選擇上卻迥異,除了自我認知外,最明顯的就是彼此與父母的關係。
片中的幾個男孩,在比較健康的家庭關係中,雖也因一時犯罪與父母關係轉變,但不致斷絕;可是本就生活在不健全家庭的青少年,他們只能將對父母的依賴轉向他人,至此對成長的青少年,即形成完全不同的價值與人生。
導演在片中提出一個爭議性的問題:「究竟經歷過慘無人道虐待的受害者,有無公報私仇的權利?」身為助理檢察官的布萊德彼特,運用他的法律專業和邏輯布局,像現代版的《基督山恩仇記》般,將他們四人當初受辱的痛苦,展現在陰冷低調的復仇中。
心理學家Renn曾指出:「情緒虐待」對兒童的傷害甚大,他認為情緒虐待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及忽視。這些壓力如未能獲得正確與妥善的照顧,在進入青少年時期,就會出現偏差或犯罪行為。
美國杜克大學的專家卡斯皮,研究童年時期的艱苦境遇後說:「醫生為了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而採取的干預努力,通常注重於改變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但我們現在了解到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導致成年人健康惡劣的許多隱患,早在童年時期就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