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等待孩子心性的成長,是我認為既困難又感欣慰的事。
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聯絡簿上的小日記中寫道:「上課前,在教室已經和同學甲講好要同一組,但到操場時同學甲卻找同學乙一組,所以我只好和其他同學一組。起初很不高興,但互相傳球傳一傳,心情就好多了,和其他同學一組也很好玩。」老師給了回應:「每一次的因緣會變,順著因緣就對了。」
我看了很感動,也很震撼,這是一句溫馨的好話,勝過千言萬語,勝過再多的安慰,它教導孩子隨遇而安的智慧。不舒服的情緒總會過去的,不一定要理直氣壯的討公道,更不要氣呼呼的興師問罪,那樣對友誼沒有幫助,轉個念頭想想因緣就是如此,沒事了!
這令我想起,之前女兒常提起學校一位同學喜歡罵人,她描述同學凶巴巴的模樣,讓她既不敢回罵,也沒膽量問原因,為此煩惱很久。我陪著她想辦法,但她都搖頭說不好。直到有天她竟然很開心的說,事情已經解決了。因為某天在共同打掃的時候,她讚美同學掃地掃得很好,現在同學比較少罵她,女兒也較有勇氣邀她和大家一起玩。女兒開心的是問題出現曙光,而我開心的是她以自己的力量突破僵局。
當孩子與親近的法師分享這件事時,法師問:「這位同學是不是很少被人稱讚,很少人說她好?而妳是不是常被老師稱讚?」孩子點點頭,法師繼續說:「因為她很少被人稱讚,所以就會常罵人,不像妳已經得到很多好東西,就不會罵人。妳可以把得到的好東西分給沒有的人。妳稱讚她,就像把好東西分給她一樣。」孩子與我聽了都心開意解,覺得法師這席話好有智慧。
孩子一入學就開啟了人際關係這門功課。兒童的世界比較單純,不像大人爾虞我詐,所以人際問題都直接呈現出來。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重視孩子的感受,並且教導孩子懂得好好照料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跳進去煽風點火,或是急於代替孩子處理。少了父母情緒的介入,孩子才有機會好好的體會自己的感受,也才有機會好好去思考如何看待這些感受。各種情緒就像餓了、睏了一樣,是正常的反應,餓了要吃,睏了要睡,而生氣、嫉妒時要怎麼做?老師的回應與法師的開示,都灌注了轉念與正面思考的能量,連我都覺得受用,其實就是練習同理心。孩子從小接受這樣的想法,我相信當她累積更多的經驗,就更能達觀的看事情,不會抱著委屈的心忍耐,也不會不顧後果的發洩。
這些道理將是孩子一生的「法」,在逆境中,可以自己說給自己聽,自己安慰自己,學習處理令他們不愉快的情緒,並且解決問題。這是我對孩子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