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是世界的五大水果之一,也是栽培歷史久遠的古老水果,如今早已成為大家最為熟悉的水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蘋果可吃,市場的水果攤或是超市的水果平台永遠都有滿坑滿谷的蘋果可買,無怪乎會被稱為「水果之王」。
其實,現在大家熟悉的「蘋果」一詞源自梵語,為古印度的一種水果,在佛經中稱為「頻婆」,後來被漢語借用,而有「平波」、「蘋婆」等寫法。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條目,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的出處。
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細亞,例如哈薩克的阿拉木圖與新疆的阿力麻里,向來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是與蘋果相似的水果,它們都是同屬不同種的果樹。其實台灣也有原生的蘋果,是生長於海拔二千公尺中海拔山區的「台灣林檎」,不過果實很小,不堪食用,大多是做為栽培蘋果的砧木。日本蘋果的漢字為「林檎」,日文發音類似林果,可見「林檎」一名早在唐朝就從中國傳到日本。
西方人常愛說:「一天吃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要瘦身減重、改善健康,或作為餐後水果,蘋果永遠是首選。蘋果的果膠和單寧酸有收斂作用,可將腸道內積聚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其中的粗纖維更能鬆軟糞便,對排便十分有利;而有機酸則可刺激腸壁,增加腸道蠕動。蘋果果肉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除了可以有效保護心血管,還可以抑制皮膚黑色素的形成,增加血紅素,延緩皮膚衰老。另外蘋果還有特別的檞皮素,能與維生素C一起增強免疫力,預防癌細胞的發生,而黃酮類化合物更是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的有效物質。
此外,蘋果含有豐富的多酚類,人體極易吸收。蘋果酚是抗氧化物,可抑制黑色素,防止肌膚老化;也可抑制活性氧的發生,因此可預防許多疾病;還能抑制血壓上升,預防高血壓;也可抑制過敏反應。
一般中醫認為,上午是人體脾胃活動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吃水果對身體最有利,而晚餐後的水果則不利消化,吃得過多,糖分會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堆積,所以吃蘋果盡量在下午以前食用完畢。俗諺說:「早上的蘋果是金蘋果,中午的蘋果是銀蘋果,晚上的蘋果是銅蘋果。」看來,一般人的經驗談與醫生的看法是相當一致的。
摘自《菜市場水果圖鑑》天下文化出版